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外包儿女”是业态创新还是词组创新?

  ■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外包服务如今在社会上已经司空见惯,不过“外包儿女”可不多见。据媒体报道,在辽宁等地出现了“外包儿女”,既能陪老人看病买菜、聊天逗乐,必要时还能帮忙“撑场面”、调解矛盾。从事这职业,收入还高于普通家政服务。

  不少人指出,“外包儿女”是业态创新,既能化解子女鞭长莫及的无奈,也能填补独居老人的情感真空,可谓击中民生需求的痛点。目前,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正在加深,未来空巢老人将越来越多,“外包儿女”的出现,既能让亲生子女找人代替自己陪伴爸妈,也能帮助老人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不过,“外包儿女”算不算业态创新,实在有待商榷。

  照顾陪伴老人、帮老人买菜看病,这种职业历史悠久,叫做保姆;帮忙调解矛盾,为老人撑腰,这种有职业的,也有非职业的,职业的叫保镖,非职业的叫亲戚;为老人跑腿的倒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职业,叫同城配送。也就是说,“外包儿女”提供的基本服务,其实早就有成熟的业态,把几个活一揽子包下来就叫业态创新,那这创新也未免太容易了点。而且,整合后的服务收费说不定还更贵,在市场竞争中也没有优势,又何来风口、蓝海?更何况,能做这种整合服务的,还有一类群体,就是各类社会组织的志愿者。他们默默做同样的事好久了,可没跳出来自吹自擂,说什么创造了新业态。

  所以,“外包儿女”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跟其他服务的区别又在哪里?

  有人说,“外包儿女”服务的核心,在于角色扮演。接受儿女委托,扮演老人的子女为老人服务,说白了就是演戏,提供情绪价值。但是这种说法也很可疑,陪伴老人又不是过家家,没有哪个老人会习惯被突然冒出来的儿女陪伴,更不太可能莫名其妙产生亲情。

  面对陌生人入不了戏,那一回生两回熟,在老人面前混个脸熟总可以了吧。然而“外包儿女”一旦跟老人混出感情了,那老人的子女可要犯嘀咕了。万一哪天老人家情感大爆发,真的认下了干儿子干女儿,那亲子女会立马解雇呢还是立即投诉呢?众所周知,上一个对老人关怀无微不至、嘘寒问暖,提供了太多情绪价值的职业,还是保健品销售员。“外包儿女”变得比亲儿女还亲,究竟想干嘛?是不是花钱“引狼入室”了?当然,大部分从业者应该具有职业道德,可是难保还是有觊觎老人钱财的人。

  所以于名,“外包儿女”名不正言不顺;于实,则服务的内容早就有相应的职业。“外包儿女”所谓的业态创新,其实不过是词组创新而已。

  而且这个词组,看着就一股花言巧语推卸责任的味道。“给父母请个保姆”意味着请人照顾老人生活,但是作为子女依然有探视、陪伴的责任。“外包儿女”就好像是把儿女的责任转嫁给服务人员了,子女不去探视陪护也心安理得了,毕竟“外包”了嘛,有啥事找外包人员就好。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这根本不现实,亲情和责任是无法外包的。所以,与其炒作概念,还不如踏实做服务,把“外包儿女”的服务内容“分包”给传统服务行业,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儿女也该切切实实负起自己的责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文化 漫谈
   第08版:财经
乡村窑炉面包 闯出消费新赛道
本土好物多跨界才能走得更远
“跨界”月饼“卷”出“安全感”
贩卖焦虑
学校的环保教育 应该从实践出发
“外包儿女”是业态创新还是词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