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黄婷
当“开学第一课”遇上“废纸换图书”,杭州崇文实验学校的校门口又堆起了熟悉的纸箱。这一幕,从2007年起延续至今。一代又一代学生累计攒出了28万公斤废纸,卖废纸筹集的资金建起了16座乡村图书室。看着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守着快递盒、认真压平废纸的模样,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个看似“小事”的环保行动,能在一所学校坚持17年?
其实,这个行动最难得的,是把“环保”“公益”“成长”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了闭环。如今很多的环保教育课,要么是停留在理论知识上,要么是搞一次活动就结束,而杭州崇文实验学校的“废纸换图书”行动,让环保教育有了一个可持续的实践课堂。孩子们攒废纸,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知道这些废纸未来会变成乡村孩子们的课外书。如同学校六年级学生朴馨语所言,看着建起的“崇文书院”图书室,才真正懂得了“环保意识变成了知识宝库”。
每一次环保公益活动,都是实践教育课,这种“看得见的价值”,比任何说教都管用。这个案例也可以让我们看到,环保意识,从来不是靠“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影响还会传播到家庭——学生王喆澄的妈妈,主动来学校帮忙打包废纸,全家人跟着孩子学习垃圾分类。这不就是教育的最理想状态吗?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环保意识如同涟漪一样扩散开来。
17年过去了,为什么这个行动依然有力量?
笔者认为,是因为它没有跟着潮流变来变去,而是守住了本质。与其追求各类环保特色活动,还不如保留环保的本真——没有复杂的流程和华丽的包装,而是孩子每周攒废纸、老师帮忙处理,最后把书送到乡村。但恰恰是这种“朴素”,让它能够扎根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融入生活的教育,才不会变成一种负担,才能坚持17年。反观现在有些公益活动流于形式,甚至“公式化”,组织孩子们捐旧书却不告知书的去向,让孩子们捡垃圾却不解释为什么要捡,最后只会让他们认为“公益事业、环保教育是任务”。相比之下,崇文实验学校的做法,为很多学校的环保教育做了一个好榜样: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帮助孩子们找到意义。
如今,28万公斤废纸变成了16座图书室。数字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孩子们的成长。新学期开始了,杭州崇文实验学校的孩子们还在继续攒废纸。未来,这些废纸也会变成更多乡村图书室。当我们为“废纸换图书”行动点赞的同时,更应该知道:好的教育,本质在于点燃,而非灌输;好的行动,不在于短暂热潮,而在于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