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窑炉面包
闯出消费新赛道

  ■社会评论员  蒋小祺

  《萧山日报》上周报道了一则关于窑炉面包坊的新闻,虽然在浙江省内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但在萧山,这家开在义桥镇丁家庄村的窑炉面包店,应该是本地的行业先行者了。

  在西式饮食中,面包是主食,而在国内,各类面包都是甜食点心,主打一个吃得开心。窑炉面包这种复古烘焙方式在国内开花,是有契机的,其成功路径也是有迹可循的。

  慢工出细活,是窑炉面包的最大特点。

  这种面包的烘焙过程主打一个慢字。一方面是制作的过程急不得,像搬运柴火、烧窑、揉面团、守窑等都需要一步步来。另一方面是窑炉面包的用料没一般面包店里的复杂,相对来说体现食物的本味,添加剂也少,比较符合当下人追求天然的需求。

  选择乡村作为背景板,是省内很多窑炉面包店的共同点。这主要是因为烤制窑炉面包需要燃烧果炭,还需要堆放柴火的场地,城区很难找到这样的场地。而一些稍微偏远的乡村则独门独院场地,门口还有与窑炉面包的古朴气息匹配的稻田、山林、飞鸟等自然景致。像义桥这家窑炉面包就选择皇天畈的千亩稻田旁,余杭潘板桥村的窑炉面包店也在溪水稻田旁。

  从各家店主的经历来看,对窑炉面包烤制技术的热爱,是这个小众行当持久经营的关键。

  义桥这家店主是“95后”,原来是学设计的,之所以转行做窑炉面包,纯粹因为喜欢烘焙。其他省内很多窑炉面包店主也都是如此,首先是自己玩这一个技艺很溜,甚至达到了老师傅的境界,也乐于带教新人。

  回归到古朴传统的烘焙工艺,最主要的是追求面包的细微口感差别。也只有热爱这种技艺的人,才能不怕辛苦的劳作。毕竟,像搬运柴火、揉面团、看炉火这种操作都是考验技术与体力的活儿,若不能从日日干活中体味出如茶道一般的境地,那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窑炉面包坊的星星之火,也代表了一部分当代年轻人的择业理念。他们不再留恋大城市,也不羡慕高薪,而是选择远离喧嚣的美丽乡村,在生存和理想之间寻找到新的平衡点。

  而窑炉面包的客人也必定是热爱生活的一批人,像杭州余杭义桥村、嘉兴嘉善鑫锋村、台州仙居西亚村等地,一座座冒着麦香的柴火窑炉,吸引着城里人不远数十公里驱车前往,只为品尝那刚出炉的麦香味道。他们来到乡村买窑炉现烤的面包或喝杯乡村咖啡,并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寻找一种与繁华都市疏离的感觉。这两种意愿相互碰撞,才得以点燃乡村窑炉面包的星星之火。

  社交平台的多元性,也让乡村窑炉面包的售卖有了更多渠道。不像传统的面包店,只能依靠周边走过路过的客流。而窑炉面包的店家多为年轻人,对各大社交平台的运作也挺熟悉,他们会通过拉粉丝群、在各社交平台发布唯美小视频来拓展客源,有的甚至会跟社区某些店铺达成自提点的合作意向,方便城区客人。

  作为星星之火的窑炉面包,也许是一个小众赛道,但这是新一代年轻人返乡、回归田园的新尝试。它是一个乡村消费的一个新起点,若具备持续更新的能力,说不定能让窑炉的“火”越来越旺。希望那些热爱的人,能在风来时及时抓住,风走时也还能站得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文化 漫谈
   第08版:财经
乡村窑炉面包 闯出消费新赛道
本土好物多跨界才能走得更远
“跨界”月饼“卷”出“安全感”
贩卖焦虑
学校的环保教育 应该从实践出发
“外包儿女”是业态创新还是词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