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红梅
今人以十月一日为国庆,举国欢腾。古代虽无“国庆节”之名,却有类似举国同庆的节日,多与王朝盛典、君主诞辰相关,其热闹景象与家国情怀,在古籍中可寻踪迹。
古代最接近“国庆”内涵的,当属“千秋节”,此节为唐玄宗为庆贺自己诞辰所设。《唐会要》记载:“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上从之。”自此,每年八月五日,长安城内张灯结彩,朝野同欢。庆典当日,百官需向皇帝进献贺表与珍宝,《通典》提及:“千秋节,群臣献甘露醇酎,上万岁寿酒。”宫中还会举办盛大宴会,乐工演奏《千秋乐》,舞姬跳起《九功舞》,宫外百姓亦得饮酒作乐,《新唐书》载“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其全民同乐之态,与现代国庆休假欢庆颇为相似。
除君主诞辰外,王朝建立、平定战乱等重大国事后的庆典,也具有“国庆”属性。《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建立汉朝后,曾“置酒雒阳南宫”,大宴群臣,论功行赏,共享开国荣光。此时的宴会不仅是君臣欢聚,更有向天下宣告王朝正统、凝聚民心的意义,可视为汉初的“国庆”盛典。而汉武帝平定匈奴、开拓疆域后,多次“封禅泰山”,《汉书・武帝纪》载其“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封禅大典虽带有祭祀天地的色彩,但本质是向天下展示王朝强盛,各地诸侯、官员齐聚,百姓围观,形成全国性的欢庆氛围。
古代“国庆节”的庆祝活动,既有宫廷的庄重仪式,也有民间的热闹场景。宫廷层面,除宴会、歌舞外,还常有“大酺”之礼——即君主下令允许百姓聚饮。《礼记・月令》有“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命百官,始收敛,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修宫室,坏墙垣,补城郭。是月也,毋以封诸侯、立大官。毋以割地、行大使、出大币。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戎兵乃来。行春令,则其国乃旱,阳气复还,五谷无实。行夏令,则国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虽未直接提及“大酺”,但后世王朝常以“大酺”作为庆典重要环节。如《后汉书・明帝纪》载,明帝即位后“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流人无名数欲自占者人一级……令天下大酺五日”,让百姓共享庆典喜悦。
民间庆祝则更接地气,挂灯笼、演百戏是常见形式。唐代千秋节时,长安街头“彩楼夹道,延亘数里”,百姓争相观看百戏表演,有舞狮、杂技、幻术等,《唐六典》中便有“千秋节,百戏之属,皆会于勤政楼下”的记载。宋代虽无固定“国庆日”,但每逢皇帝诞辰“天庆节”,各地都会“张灯结彩,设乐舞,士民观睹”(《宋史・礼志》),街头小贩还会售卖应节食品,如“天庆饼”,一派热闹景象。
古代“国庆节”虽为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与现代国庆的民主内涵不同,但其凝聚人心、共享喜悦的核心功能相通。从《史记》中的开国宴饮,到《唐会要》里的千秋盛典,我们看到,人们对家国兴盛的欢庆与期盼,是跨越千年的共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