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钱嫣 靳林杰 实习生 顾家屹 通讯员 贾祺
在谢径安·传化农创村的一隅,一栋老房子被岁月打磨得温润。一墙矮院,一架秋千,勾勒出乡村生活的静谧画卷。
推门而入,光影在木地板上流转,茶香与咖啡香交融——这里,是返乡青年陶晓佳的“小满工作室”。
我们到时,陶晓佳从屋内迎出来,笑意像午后的阳光,温暖却不灼人。她手里端着一壶热茶,举止从容。这间工作室才运营4个多月,不仅卖服装,更是陶晓佳为每一位访客营造的情感港湾。
“我做的虽然是服装生意,但这里的意义远超服装本身。”她微笑道。她更愿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心灵驿站,一个乡村“能量场”,把温暖、故事与东方美学,一点点织进这片熟悉的乡土。
别城归野 延续热爱
85后的陶晓佳是个土生土长的浦阳人。然而眼前的这个乡村工作室“主理人”,很难让人联想到她曾经的职场身份——央视网记者、知名服装企业品牌总监。
当被问及为何舍弃都市精英的“光环”选择创业时,她的答案清晰而坚定——源于两种“看见”。
其一,是看见都市生活的“悬浮感”。在大城市打拼的那些年,她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把品牌部门的工作干得风生水起。别人说品牌部是“花钱的”,她偏要证明,成本部门也能帮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带着团队在新媒体领域开疆扩土,把品牌声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销量。可越是拼搏,内心却越是空落:看似风风火火,实则疲惫得像一根绷紧的弦。
“那些年经历过误解,也承受过争议。但我自己很清楚,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外界的认可,而在于内心的笃定。”她笑着说,那些质疑的声音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职场生态的局限,也映出了自己性格中那份不愿妥协的棱角,“我需要像鹅卵石一样,在乡村的溪流中磨砺出更圆融的智慧。”
其二,是看见乡村潜藏的“大能量”。来到“谢径安”,对陶晓佳而言并不是退守,而是进入了一片更辽阔的田野。这里的能量触手可及——是清晨萦绕的溪水声,是雨后清新的泥土香,是熟人社会温暖的问候,更是一套迥异于都市“拼命狂奔”的舒缓生活节奏。她说,“谢径安”是个被严重低估的能量场,是能够真实抵御内卷与焦虑的安宁之所。
2024年10月,“谢径安·乡村创梦家”计划的推出,瞬间叩动了她的心扉。那份关于乡村未来的蓝图,与她心底酝酿已久的愿景不谋而合,一个关于回归与创造的全新可能,在她眼前清晰起来。
在10万元“创梦基金”的精准扶持下,她的“小满工作室”项目破土而出。她带着自己热爱的服装事业回到乡间,并在这里,找到了将品牌理念与生活哲学完美融合的土壤。
“我特别感恩能获得这样一个机遇。”她用温暖的比喻形容:“谢径安与这个创梦家计划,就像一双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在我决定跳下来探索新路时,稳稳地承托住了我。”那些职场中未竟的理想,如今在“小满工作室”里以更自由、更完整的方式延续——不是向谁证明什么,而是真诚地创造价值、连接人心。
服装为媒 传递“她”力量
陶晓佳与服装的缘分,深植于她的童年记忆。“或许是从小受母亲的熏陶。她略懂裁缝,特别钟爱中式服装,在我印象里她经常穿着旗袍,就连下地干活都穿着旗袍。小时候,哪怕家里再困难,她也会让我穿得端庄得体。”母亲对美的执着,在她心中悄悄埋下了种子。
因此,在“小满工作室”,服装只是传达美和情绪的载体,而非全部。当你踏进这里时,最先被打动的一定不是陈列的衣物,而是那种宁静的力量。
没有刺目的射灯,只有柔和的自然光倾泻进来;没有冰冷的椅子,只有让人想坐一下午的靠背沙发;二楼的冥想空间初具形态,已有疗愈师主动联系。正如陶晓佳所期待的那样:“进来的人哪怕一句话都不说,也能在这里放松下来,把心里的疲惫轻轻卸下。现代人太需要一个情绪的出口了。”所以,她把自己运营的视频号取名“能量小满”,希望为每一个关注者“补充能量”。
至于服装,她也有着清晰的规划:它们应该是有温度、有故事、有主张的生命体。“我卖的服装都是独立设计,有三分之一的面料是独立研发,确保了每一件衣服的独特性和稀缺性。”这并非单纯追求与众不同,而是为了从源头注入品牌独有的基因,让每一件衣服都成为无法被轻易复制的、有灵魂的个体。
可是,这些悬挂在乡间的衣服,如何被更多人看见?
陶晓佳对此似乎并不担心,她坚持每日更新视频号。起初,自己当模特展示服装;渐渐地,乡村里的农创客、可爱的村民朋友都成了她镜头里的主角。凭借视频号积累的数千粉丝,“能量小满”早已有了稳定的客户群。“别看工作室白天挺冷清,晚上就是另一番景象了。”陶晓佳笑着说,从主城区或诸暨等地赶来的女白领们会把工作室当成休息室,品茶闲聊,试穿衣物,遇到心仪的便随手带回几件。
白天客人少时,便是她沉浸学习、提升自我的时光。“比如下午一个人泡杯茶,看看《经济学讲义》之类的书,不断充实自己,去探索更多的领域,拓宽更大的边界。”
这种持续的学习,还催生了她的两个新计划——“百位村民走秀”和“百位萧南‘折腾’女性访谈”。先邀请百位村民作为视频模特,在乡间田野边走秀,秀出现代村民的精神面貌;接着,在萧山南片寻找百位“折腾”女性进行系列访谈。“我特别钦佩萧山女性能吃苦、爱‘折腾’的精神,想把这种精神挖掘出来,成为激励更多人前行的宝贵财富。”
“这其实与我的主业高度相关。”陶晓佳解释道。通过展示真实的女性面貌,与她们建立深层连接,这本身就是品牌构建的过程。
在她的构想中,服装空间是可以升华为一个激发灵感、传递自信的“她力量”社区。“我想呈现她们最原始、未经修饰的样子,允许镜头下有焦虑、有毛躁,但核心是永远保有‘折腾’不息的生命力。”
“小满”即安 回馈乡土
在谢径安,“小满”不仅是工作室的名字,也是大家对陶晓佳的亲切称呼,仿佛这个名字比真名更契合她的气质。
“小满是个特别美好的节气,河水渐满,谷物灌浆,但还未完全成熟,充满了希望和生长的力量。”小满的状态,正是陶晓佳心之所向。
在她看来,“小满”的日子藏在细节里:微信视频号流量特别好,新增了许多粉丝,是“小满”;今天卖出去的衣服比前几天都要多,是“小满”;甚至只是午后在小院里安静地喝一杯茶,也是“小满”……正如她的“佛系经营法则”,不设定遥不可及的宏大目标,而是专注于当下可触达的、具体而微的成就与快乐,这让她的内心始终保持一种充盈的稳定感。她坦言,这样的日子让她很安心,“小满” 总在提醒她,幸福不是等“大目标实现”的那天,是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抓住每一份小小的“获得感”。
而为回报眼前的这份幸福感,陶晓佳也一直在思考,该拿什么来反哺“谢径安”?她深知,如果不是家乡敞开怀抱的包容和支持,就不会有这个小满工作室。
“我希望在能力范围内,把工作室支撑得更好,把谢径安和萧南的故事讲述得更动人,才算不辜负大家的信任与认可。”她很清楚,做好内容、做好链接需要耗费巨大精力,但她满怀热忱,并乐于助力谢径安的每一个人。“于私,这能提升我自己的生意;于公,也为谢径安·传化农创村更添声量。”
当同为谢径安农创客的井田农社创始人缪新华送来一份特别的冻草莓时,陶晓佳欣然将其置于工作室冰箱的醒目位置。这个小小的举动,意在为她认可的本地优质农产品提供一个展示窗口,助其拓宽销路。在“谢径安·农创π”活动中,她主动邀约蝴蝶花坊的主理人朱彭飞,将精美的蝴蝶标本引入自己的工作室空间,使其兼具展示与销售功能,实现资源共享。“我觉得能够帮助他人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我非常希望能把这些产品推荐出去,把我遇见的美好分享出去。”陶晓佳说,“‘能量小满’也能借此逐步实现从‘三产’向‘一产’的溯源与反哺,这本身就是我们作为返乡青年所要创造的独特价值,大家互为渠道,彼此成就。”
如今的陶晓佳,深爱此刻的状态。“我一直认为,创业不是苦哈哈的事情,或许有几个瞬间确实是苦的,但我是长期主义者。保持‘小满’状态,才能让我有持续的创造力,温和而坚定地走下去。”她笃信地说,“而且,谢径安不同于普通的乡村,这里是一个舞台。我相信,在这里,付出必然有回报。”
记者手记
在“小满工作室”的那个午后,陶晓佳为我们斟茶,言笑晏晏。她身上有一种罕见的松弛感,这并非懈怠,是历经职场风浪后沉淀的从容。
她曾身处光鲜的职业“竞技场”,却在事业上升期选择回到家乡。这不是逃避,而是一次价值的重寻。在这里,她重新定义了“成功”:不是永无止境的数字攀升,而是每一个具体而微小的连接与创造——是视频号下一个真诚的留言,是客人选到心仪衣物时眼里的光,是与其他农创客资源共享时的会心一笑。
她说,创业不是苦大仇深的自我证明,而是一场愉悦的生命实践,不必执迷于宏大的蓝图,而是专注于经营好每一个“当下”。正印证了那句“何须多虑盈亏事,终归小满胜万全”。不用把未来悬置于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上,过好每一个充实的当下,就是最好的生活。
陶晓佳用她的选择与行动,为这个焦虑的时代提供了一份“小满”范本:人生无需总求“大满”的极致,那往往伴随着过度的负累与紧绷;珍视“小满”的充盈,才能收获恒久的从容与安定。在谢径安这片土地上,她真正活出了一种“小满”的人生哲学——不争不抢,却自有力量;未达极致,却处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