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孔亮燕
“我们的部队一部分先撤退,一部分打冷枪,当敌人搞不清楚状况时,我们就用仅有的一挺机枪进行扫射……”在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已是96岁高龄的离休干部马保山正在给萧山区人民检察院的青年干警们讲述战争岁月的故事。他眼神坚定、思路清晰,跟随着洪亮的声音,大家仿佛穿越到了沂蒙山下的烽火战场,看到了那个义无反顾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
马保山1929年出生在山东苍山,1942年加入儿童团,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战火中热血守护家园的少年,到1949年萧山解放后首批南下的干部,再到历任萧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党校校长、县农业局副局长、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重要职务,这位离休后仍一直心系家国的老人,每一段人生轨迹都闪耀着厚重的光芒。
沂蒙少年:烽火里的“红小鬼”
1944年,15岁的马保山在山东迷龙村已是一名无畏的战士。迷龙村,这片沂蒙根据地与敌占区的边缘地带,不仅是他的家乡,更有着他最深刻的战斗记忆。那时的马保山,先后领导着儿童团和区青救会,在战火纷飞中与日本侵略者抗争。
马保山回忆道,1944年的春天,八路军的一个团包围了临沂外围的将军崖和箭头两个据点,和数百名日本兵展开了拉锯战。“为了支援前线,我和同志们组织起了担架队,主要负责救护伤员,以及为战士们送大饼、馒头和鸡蛋等食物补给。”在那场战斗中,马保山和他的伙伴们不顾危险,一次次穿梭在离敌人据点只有一百多米的战壕间。正是有了给力的后援,使得这场持久战有了反转。最终,敌军在长时间的对峙中因补给匮乏而军心动摇,被八路军一举击溃。
“在这一仗里,我虽然没有亲手打死一个敌军,但作为八路军的坚强后盾,我感到光荣无比。”马保山至今对这场战斗记忆犹新。
萧山剿匪:智勇双全的“急先锋”
1949年5月,萧山解放,20岁的马保山告别家乡苍山,作为萧山首批73名南下干部之一,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初到异乡,他来不及适应水土,就接到了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剿匪。
当时,萧山坎山、靖江、赭山一带土匪猖獗,尤其是以周天林为首的土匪势力持有部分枪械、凶器,时常打家劫舍、敲诈勒索,并一连发生了好几起杀害党政干部和无辜群众的事件。
时任中共瓜沥区委组织委员的马保山,深知剿匪事关群众安危。他带队深入乡村侦查,很快发现了匪部的“眼线”谭某某。面对这名神色慌张的可疑人员,马保山没有贸然行动,而是耐心劝说,晓以利害,最终争取到了谭某某的配合。
“土匪也怕穷追猛打,我们就得用巧劲。” 马保山与战友们根据制定好的诱捕计划,辗转杭州、绍兴等地连续作战,最终将周天林擒拿归案。“从争取谭某某为我所用,到抓捕周天林,我们前后共用了9天时间。回到萧山后,我们又扩大战果,分化瓦解了周匪的残余势力,彻底平定了萧山的匪患。” 回忆起这段经历,马保山的眼神依旧坚定。
此后多年,马保山历任萧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党校校长、县农业局副局长、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职。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保持着革命时期的韧劲,扎根基层、为民办事,成为了萧山百姓口中“靠得住、信得过”的好干部。
离休岁月:初心不改的“老党员”
1992 年,63岁的马保山离休。离休后,他主动远离原先的工作环境,秉持着老一辈领导干部的传统理念,不搞特殊、不添麻烦。“离休了就不能再占着岗位的光,不能给组织添麻烦。”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离休后的马保山,把生活过得简单而充实。每天清晨,他都会翻看当天的报纸,从时政新闻到民生动态,都仔细阅读,遇到重要内容还会圈点标注。平日里,看书看电视新闻也是他常做的事。在老人的床头,摆放着《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以及一个放大镜,打开来还可以发现书页中夹着的纸条,都是他之前精心整理的资料。
每当回忆起革命岁月,马保山总会对晚辈说:“咱们今天的好日子,是无数战友用命换来的,不能忘本。我虽然离休了,但还是一名党员,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还能尽一份力。”岁月染白了鬓发,却从未改变马保山的初心。他用一生的坚守,书写了一名老党员、老战士的赤诚与担当,这份精神,如同岁月长河中的星光,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