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周珂 通讯员 沈镇
“尖山下,尖山下,住着我的家,登亿年火山,听泉水哗哗,一幅仙境美图画。”记者在戴村镇尖山下村文化礼堂,看到村歌旋律响起时,不少村民都能记住歌词,跟着一起哼唱。
这首由民革党员李献玉创作的歌曲《尖山下,我的家》,斩获全国村歌大赛四项大奖,不仅唱出了尖山下村的美,也传递了民革萧山区基层委与尖山下村的同心同行、共促共进。
文化润情
“老师在课堂上提过这本书,我一直等着跟爸爸妈妈去买呢。”在今年民革萧山区基层委与戴村镇尖山下村的“书香润心 ‘悦’读共富”活动上,云石小学的学生惊喜地抱着领到的课外书籍,笑得灿烂。
活动现场,阅读共富基地授牌,学生代表接受赠书。据了解,该阅读共富基地(中山书苑)建成了涵盖5大类目的村级图书矩阵,可为村民提供常态化知识补给。
当然,中山书苑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方书架。民革区基层委相关负责同志说:“这一环节既是十二年共建从‘文化种子’到‘共富图景’的实践延续,也为乡村孩子的‘精神粮仓’注入新养分,助力他们以更开阔的视野认知世界。”
文以载道。从“春联送祝福”“送教润童心”到“村歌唱幸福”“马灯展非遗”,民革区基层委自2013年起,以文化浸润为纽带、资源整合为驱动,与尖山下村携手开启了“同心之旅”。在民革党员们细心“浇灌”之下,孩子们的成长清晰可见:考入理想高校后,主动回到春泥课堂,与学弟学妹们分享感悟和收获。
一名准大学生表示,在民革区基层委举办的一些读书分享会、亲子阅读中,学习了知识,希望学有所成后,能够回报家乡。
未来,民革区基层委会将常态化开展阅读分享、民革讲堂、沙龙座谈等活动,真正将中山书苑升级为“田间课堂”和“地头智库”,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共富”。
产业赋能
一群身披彩衣、手持竹鞭、头戴雉翎的小小身影,随着铿锵鼓点和清亮铃声,在万众瞩目中跑动起来。这一幕出现在“浙BA”赛场的中场休息环节:尖山下村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尖山下马灯”,跃上了省级体育赛事的舞台。
小演员们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第一次登上这么大的舞台!老师带着我们反复排练,变换‘剪刀绞’‘元宝箍’等阵形,特别精彩!”这些在排练厅里流下的汗水,最终在场上演绎出了浓郁的乡土情怀。
从乡村古韵到现代赛场,尖山下村在时代的广阔天地里,跑出了自己的风采。
这背后,有民革党员们的一份助力。他们用心观察,活化非遗特色传承,让村庄的文化基因重新发光。比如,走访高龄村民,整理濒临失传的马灯舞谱,让村中孩童骑着竹篾扎制、彩纸糊裱的“骏马”展示尖山下的精彩故事。
如今,马灯表演会在元宵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巡演。春节期间举行的马灯胜会,年均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这种“输血+造血”的精准施策,让“暖心·共富萧然”的活动品牌在尖山下村扎根,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经济高效转化。
下一步,民革区基层委与尖山下村将持续深化战略合作,重点打造“同心·共富实践基地”示范样板,深化“民革·引享力”品牌内涵,探索形成民主党派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和创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