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记者 盛凤琴 项亚琼 通讯员 洪斐
3700公里爱心传递,130多天温暖守候,开启了10名西藏脊柱矫形患者的新生。去年,东西部联手为“海马人”圆梦的行动在萧山区中医院温暖呈现,西藏患者不远千里来萧,区中医院院长全仁夫曾对他们许下一个诺言:等到所有人挺直腰板,迎接新生的那一刻,我要带你们去杭州西湖,走走看看……
经历4个多月的凤凰涅槃,10名患者全部顺利完成了脊柱矫形手术。1月28日,全院长领着患者们及其家属第一次踏上了西湖寻梦之旅。
留住美好瞬间
“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把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忧愁,统统都吹散……”在前往西湖的大巴上,两个可爱的孩子卓玛和拉姆的歌声回荡在耳边,这是两个孩子第一次走出医院,当她们看到钱塘江时,两个小脸蛋都快要贴到了车窗上,恨不得一下就能飞到西湖边的游船上。
爱唱藏歌的夏饶也用歌声来表达内心的喜悦,那歌声唱出了西藏的蓝天和雪山的韵味。在歌声的陪伴下,一行人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坐上了游船。冬日暖阳下,听着湖水拍打着船只的声音,看着远处的三潭印月,断桥不断,孤山不孤……嘎玛色秋连连感叹:“我第一次来西湖,太漂亮了,跟西藏的景色完全不一样。”
每个人都沉浸在喜悦中,大家漫步在西湖边的景观步道上,感受着挺直脊梁大步向前的喜悦心情,时不时停下来拍照合影,留住这美好的瞬间。
两个孩子的重生
去西湖途中,7岁的罗布卓玛和12岁的尼玛拉姆坐在记者前面。车窗上泛起了一层雾水,两个孩子伸出手指在车窗上画下了一个爱心,写上了“爱你哦”三个字,面带微笑地喊护士郑燕燕来看:“燕燕阿姨,这是我们送给你的!”这一举动让郑燕燕笑开了花。
这样的场景在医院19楼病区时有发生, 这两个孩子是整个病区的开心果,深受医护人员的喜爱。护士们纷纷化身“全能老师”,温情上线。在4个月的时间里,卓玛学完了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语文内容,而教她学习的正是郑燕燕。拉姆也在护士姚金娜的教学下认识了不少英语单词。两个孩子始终围绕在郑燕燕的身边,手牵手,有说有笑。这一幕让卓玛的父亲看在眼里,甜在心里。
卓玛的爸爸说:“孩子3岁的时候发现有脊柱侧弯的问题,但由于当地医疗水平有限,一直没能治疗。做梦都没想到,离家3700公里的萧山居然能够帮我弥补遗憾,让孩子挺直脊梁。”去年9月30日,卓玛进行了一次“脊柱侧弯生长棒矫形内固定术”,经过恢复,目前卓玛的身高已经比原来长高了7厘米。
来萧治疗期间,拉姆的体重也增加了不少,现在的她脸圆了,气色也好了。其实在手术前,拉姆的身体状况是医护人员最为担心的。刚到萧山时,因为水土不服,拉姆的胃口越来越差。为了让拉姆能够吃到家乡菜,医院特意开通绿色通道,让患者家属自己掌勺,所需食材全部由医院采购。更为贴心的是,医院食堂工作人员还把食材全部清洗、切好。
2020年10月5日,拉姆进行了一期“脊柱侧弯畸形头盆环外固定术”,手术后的她长高了13厘米。拉姆的妈妈用藏语表达内心的感恩,从她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身为母亲的喜悦。萧山,给了他们重生的希望和动力。
姑娘长高16厘米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对于没出过远门的藏族姑娘吉措姆来说,做完截骨矫形手术后的她,能到西湖走一走看一看,是她内心深处一直憧憬向往的事。
冬日里的西湖,有着不一样的美。见惯了老家连绵起伏的高山,碧波荡漾的西湖与群山,对吉措姆来说都是新鲜的。这一次,吉措姆抬头挺胸,自信满满地走在人群中,近距离领略西湖美景,眼前的这一幕对她来说难以相信却又那么真实。
而这一切真实的出现都源于去年那场改变她命运的手术——脊柱矫形手术。手术前后的两次落泪,分别反映了她的哀愁与喜悦。
术前,先天性重度脊柱侧弯让吉措姆有些自卑,也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她不能像同龄女孩一样快活地蹦跳,常常是连跑个步、爬个楼梯都感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也因为这个病,让本就性格内向的吉措姆变得更加少言寡语。去年9月22日,萧山区中医院援助西藏那曲脊柱畸形患者“抬头挺胸,重塑脊梁”圆梦行动启动,很幸运,吉措姆是接受诊治的首批10名脊柱畸形患者之一。
来萧诊断后,吉措姆接受的手术方案是“一期头盆环牵引术+二期截骨矫形术”,她是10名西藏脊柱畸形患者中最后一个接受二期截骨矫形的,为确保手术安全及矫形的效果,吉措姆接受的治疗周期较长。为了手术顺利进行,她忍痛剪去了自己最珍爱的长发,为此伤心了好长一段时间。
对此,医护人员常常来找她谈心,给她鼓励,帮她洗头……无微不至的关心,让吉措拇渐渐适应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人也变得自信起来。现在的她,比手术前整整长高了16厘米,是10名患者中长高最明显的一个。看到镜子里变挺直的样子,吉措姆又一次流下了眼泪,只不过,这次是重获新生的喜悦之泪。
圆梦行动节后继续
下周,首批来萧手术的西藏患者和家属即将踏上回家的旅程,以崭新的姿态回到雪山的怀抱,回归正常的生活。据了解,“抬头挺胸,重塑脊梁”圆梦行动还未结束,春节过后,区中医院即将迎来第二批来萧进行脊柱矫形的患者。
全仁夫说:“有些患者是因病致残,因残致贫。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优良的技术来解决他们的困难,减少他们的痛苦,通过手术让他们实现挺直脊梁、重塑人生的愿望,开启新生活。”
“西藏色尼所需,杭州所能”,这场跨越千里的爱心传递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