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家庄的春节
小记者 方奕扬 金山初中712班
包家庄是外婆的娘家,上至95岁的太婆,下到3岁的弟弟,大大小小四十几口,跨越了四代。
从除夕开始,“包家庄”的微信群里就开始“叮咚”不息,红包炸开了花,祝福语分分钟在更新。有奶声奶气的小弟弟语音:“祝大家……牛年大吉!”也有太婆含糊不清的语音:“都好……阿小,阿大,明早早点儿!”
正月初一,包家庄开始了欢聚,热闹喜庆一样不少,足足彰显了包家庄的团圆喜乐。
小弟弟露着虎牙,拿着一瓶爽歪歪饮料,和舅妈在自拍;小妹妹们在边上跑来跑去,撒欢儿,嬉笑打闹;舅舅舅妈们聊着旧年的收入、新年的打算;舅公舅婆们,喝土烧,喝红酒,满脸通红,说着大家庭的家里长短;我卸下了学习紧绷的弦儿,迎着家人们喜盈盈的笑容,高举着手机,不知疲倦地拍着照片,留下最美的新年照。
手机移到外婆处,觉察到了她的笑容有些生硬——“外婆有心事吗?”我留意起来。这时,我才发现小外婆今天没有出席。
心有疑虑,但很快被一碗碗美味菜肴,家人们的觥筹交错,欢声笑语给断了片!
舅舅舅妈们聊完一年的收入,开始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刚刚拿到钥匙的安置房装修事宜。这无疑是大伙儿谈得最热烈的话题。安置房在地铁7号线和8号线中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个新家,期盼已久,喜悦和幸福一并降临。
五个舅公坐在一起,菜肴只动了盘边,此刻正商量着一件揪心事——外婆和小外婆因太公的一件事情上意见分歧有了隔阂。原来是这样,此刻我才悟到了外婆今天的不开心。
大舅公喝一口土烧,噘了噘嘴,说起了他的心思:“小妹和大妹的心结解不开!这是我做大哥的头没有带好!”
戴着老花镜的三舅公,端起杯子,朝大舅公敬了敬,“一个固执,一个也固执,碰到一起,话语难免要伤人!”
二舅公厚沉沉的双眼皮,下垂的眼角,抬头对大舅公:“大妹夫走得突然,大妹心里难过,难免话语冲一些,等一会,我单独和大妹唠嗑几句,话语说说开!”
小舅公,喝了一大口葡萄酒,“今天小姐姐没有来!是家里有客人!我想,小姐姐心里没有事的!”
四舅公,两手合成一个“心”字,眉毛微微上扬,然后说:“亲兄妹,血浓于水!大姐姐,小妹,会和好的!大哥!”
外婆心不在焉吃着。今天她总是在摸手机,好几次挖出又塞进裤袋。满是皱纹的手,在裤袋口来来回回。“是不是想给小外婆打电话?”我猜测。
突然手机响了,外婆猛放下筷子, 从裤袋挖出手机。手机上小外婆的笑容出现了!我激动地担心起来:“她们会争执吗?今天是团圆日!”
“小妹!今早的日子,你怎么不来!”外婆的声音有激动,有嗔怪,更多的是高兴。
“屋里有远客人!大姐姐,吃完饭,来屋前割青菜!刚刚有一批嫩菜,过几天要老,带到萧山去!”小外婆的脸上都是笑容。
“好个!好个!”外婆连声应着。外婆一直在犹豫要不要给小外婆打电话。谁先退让一步,给对方一个台阶,外婆他们这一辈,总是如此在意这个颜面。
此刻的视频电话,解除了她们之间的隔阂,我看到了外婆脸上喜漾的笑容铺展开来,我看到了舅公们的眉心舒展,脸上的幸福放漾开来。
我的内心溢出了一种懂得,温润着我的情感:亲情,血浓于水,它从来都没有隔年的疙瘩!我的内心流淌出一种幸福:包家庄的春节,喜庆、热闹、祥和、欢愉,带给我一种温情的中国春节情结。(指导老师:马亚丽)
心在则年味在
小记者 崔智莹 高桥金帆实验小学403班
大年三十的这天,我问妈妈:“年三十是什么?”妈妈说:“这是农历的最后一天,除夕,原意为岁除,指岁末除旧布新的日子,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今年的春节如期而至,又是那样不寻常的“年”。当妈妈告诉我由于疫情的关系,人在国外的爸爸和外婆在这个春节不能回来跟我们团聚了,我叹了口气,感觉这个年过得有些冷清。可我没想到,疫情在,年味亦在。我们身在不同之处,却在同时同心向年。我们有爸爸的“云”指挥,爸爸一直在国外认真工作,默默付出,支持着我们的小家,我也在“云”上向远在他乡的爸爸汇报我这一年优异的学习成绩,我们在“云”上给外婆拜年,祝她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当天,我们家里便张罗起来了,我和姐姐一起往大门上贴我写好的对联和福字,一开始我们以为福字应该反着贴,妈妈着急地开始查资料,没想到这一查才发现,这里头还有讲究,妈妈说大门的福字不能倒着贴,倒福和正福还只能各贴一个。我看着家中一派喜庆的景象,似乎年味儿就这样“势不可挡”,悄悄地溜进来了。
以前年夜饭总要出去吃,而这次是在家中“自给自足”,妈妈在厨房忙碌,一道道佳肴不久就摆上了圆桌,我们一家三口围在小桌边,安安稳稳地吃着熟悉的味道,我忽地感觉,就这样几平方米的空间里,没有过多的喧闹,简简单单,满满当当的小幸福。
晚八点整,春晚节目如往常般开始。一家子人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吃着零食,听到跨年的钟声响起,一下一下,震颤心脏,我真切地感受到跨年的开心,为什么会快乐呢?是被感染吗?我想,我有了一份过年的心,年就在,年味就在了。
在零点那一刻,我们身在不同之处,却在同时同心向年,看到手机屏幕上亲戚的视频问候,我也笑得自在,笑出年的红火欢乐。
相信祖国和我们一起闯过难关,期盼我的爸爸早日回家,我们一家人幸福生活在一起。心在年则在,十四亿颗心聚在一起,同度中国年。
我家的年夜饭
小记者 韩可莹 回澜小学302班
我们一起走过了2020年,回首这一年,既有抗疫者的砥砺前行,又有就地过年的趋势号召。看着新闻中那些感人的故事和暖心的瞬间,让我想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能够在自己的父母身边,全家能够团聚在一起,开开心心地迎新年。
“吃饭啦!吃年夜饭啦!”随着一声叫喊,我的思绪被打断了。看着妈妈陆续端出了美味的菜肴,有甜甜的糯米藕、有橙红色的大螃蟹、有青翠欲滴的青豆……“哇,老妈我好爱你!”坐在一旁的我忽然叫了起来,因为我正在吃着妈妈做的卤鸭,实在是太好吃了,我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卤鸭呢!我迫不及待地吃了一只大鸭腿,充满了幸福的感觉。之后,我便拿起筷子飞快地夹起另一只鸭腿,放到弟弟的碗里。看着弟弟那满足的表情,我们情不自禁地给老妈竖起了大拇指。我叫上弟弟端起盛着饮料的杯子向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送上祝福,祝愿他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身体健康,笑口常开。我们一家人吃着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甜蜜的味道在家里久久回荡。
“春节联欢晚会开始啦!”爷爷打开电视机,对着我们说道。我和弟弟赶紧跑到电视机前,全家人围坐在客厅,一起说说笑笑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这时,我的耳中好像传来了若隐若现的新年钟声,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过年的气氛也悠然间越来越浓,牛年终于到来了!
不一样的春节
小记者 陆丽媛 劲松小学503班
新冠疫情发生之后,出门戴口罩成为我们生活的日常。有人说口罩能给人们一种踏实的“安全感”。由于疫情关系,大家都倡导不聚会,不聚餐,就地过年,注定今年的春节不一样。
春节期间,为了安心地待在家里,我需要囤一点“精神食粮”,我戴好口罩,走进了萧绍路上的新华书店,购买了几本新书。临近年关,书店里有些冷清,只有几个家长在书架前给孩子挑绘本,两三个店员在收银台前收拾着柜台,闲谈着过年的计划。
外来务工人员本来打算年前几天回家的,今年杭州好多地方都呼吁留杭过年,他们很多人都响应号召留在了杭州。没想到政府有补贴,真是又意外又开心。不回家也没关系,现在的网络很发达,他们通过手机跟远在老家的父母、兄弟视频“云拜年”。家里的老人话不多,总是面带微笑,说得最多的是问儿女怎么过年,话语里都是惦记。
除夕夜,最为热闹的就是吃年夜饭和看春晚。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鱼、猪肉、鸡肉、面条、饺子,还有苹果、糖果总是必不可少的,每一样都有它们的寓意。鱼代表年年有余,面条表示健康长寿,苹果预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糖果则表示新年甜甜蜜蜜。吃完饭,我们都坐在电视机前期待着春晚的开始。今年的节目很精彩,有优美动听的歌曲,搞笑风趣的相声,还有那让人哈哈大笑的小品。
这个年虽然不能聚会,但是,看看有年味的展览也是不错的选择。爸爸妈妈带我到浙江美术馆参观了里面的展品,这里的“年味”很浓,有陶瓷、雕塑“金牛迎春”、剪纸,还可以参加舞龙的节目。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石雕的“百家宴”,一盘盘“菜”栩栩如生,就像真的一样。
大马弄里的别样年味
小记者 高钲雯 高桥小学302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我盼望着又能长大一岁,也盼望着一年中最有仪式感的节日快点到来。
今天,妈妈说带我去大马弄买年货。“大马弄?我们为什么不去隔壁的超市呢?那有很多好吃的。”我好奇地问道。妈妈摸了摸我的头,神秘一笑说:“大马弄可有超市里买不到的好东西。”听到这,我兴致勃勃,很快换好衣服,跟着妈妈出门了。
不久,我们就来到了吴山脚下。“大马弄”三个字刻在青瓦檐牌坊上,苍劲有力。我和妈妈手拉手走进弄堂,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串串挂在墙边的酱货。腊肠、腊肉、酱鸭……江南浓油赤酱的年味在冬日暖阳下愈发浓烈。街上的人还真不少,虽然大家都戴着口罩,但是那份喜庆与热烈还是满满地溢淌着。
“喂!妈,好着呢,我在买年货,您放心,今年我就不回去了。您也照顾好自己哦!”一位大姐姐打电话的声音传进了我的耳朵,带着北方乡音的普通话夹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裹着新鲜出锅的春卷香气。
“妈妈,为什么今年很多人过年不回老家呢?”我十分疑惑地问道。妈妈摸着我的头说:“为了打败病毒,大家都选择留在原地过节呢。妈妈单位的小郑阿姨和小吴叔叔今年不回沈阳,我们邀请他们来家里过大年,好吗?”“好呀好呀,那咱家今年的除夕就更热闹喽!”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一番采购后,妈妈拎上了白切羊肉、手擀饺子皮、酱鸭还有一大袋蔬菜。大马弄里,置办年货的人络绎不绝,各式乡音交织,好不热闹。妈妈微笑着说:“今年除夕改包饺子,让年夜饭更有北方味儿。”“好主意!”我紧赶几步,帮妈妈提起一把霜打青菜。
大马弄里有别样的年味,我们家的年味浓郁又甜蜜。(指导老师:陈美)
我在杭州过新年
小记者 吕可莹 汇宇小学205班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年,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年,我第一次在杭州过新年呢。
一早我们全家穿上红红火火的衣服喜气洋洋地来到灵隐寺祈福!天下着毛毛细雨,但依然还是人山人海!一座山峰直插云霄,不用多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飞来峰!
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千姿百态的石雕,有的静坐莲花池,有的高大威猛,有的笑容满面,有的目露凶光……进入灵隐寺内我们来到大雄宝殿、济公殿、药师殿、五百罗汉堂……一圈下来,所有的传说好像都历历在目。
第二站我们来到二位舅舅家,同样留在杭州过年的我们一大家团团圆圆吃着火锅、 拍着视频、抢着红包、看着春晚……其乐融融!
这就是我的新年,祝愿大家在这个不一样的新年里都笑口常开!
过年就是一家人的团聚
小记者 黎珏 信息港小学204班
除夕这天,妈妈和伯伯们在厨房忙碌着,我和妹妹在玩着。我虽然平时生活在杭州,但总是在过年前回老家,所以过年对我来说是回老家,爸爸说过年就是一家人团聚。
每年的除夕,一大早,伯伯会在门口挂上漂亮的灯笼,贴上对联。吃过午餐后,我跟哥哥姐姐们会洗个澡,穿上新衣服,吃着各种零食,等着年夜饭。妈妈和伯伯们分工合作,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的大餐也上桌了,猪蹄、鱼、螃蟹、虾、海螺和牛肉是每年的年夜饭都会有的,搭配上其他各种好吃的,每次都将家里的大圆桌摆得满满的。落座后,我会收到好多红包,都是压岁钱,晚上睡觉的时候我还会把这些红包藏在枕头下。
每年的除夕夜,我是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睡着的。而且每年的正月初一,我会在鞭炮声中醒来。
正月初一我们不拜年,一家人会在周边走一走。这几年,爸爸妈妈都会带我去“浙江红旗第一飘”的亭旁走一走,希望我铭记历史,感恩前行。
正月初二开始,我们会带着礼品开始给长辈拜年,见一见许久不见的亲朋好友,聊一聊积攒下来的趣事。
每次过年,都好开心,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当有人再问我过年是什么?我会说:过年是穿新衣,过年是吃不完的大餐,过年是数不尽的祝福,过年不仅是团聚,更展现我们红红火火红的好日子。
年的味道
小记者 王睿 回澜小学202班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终于到了,大家欢欢喜喜迎新春,热热闹闹过大年,大街小巷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那什么是年呢?年,是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年,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年,是吉祥如意的春联;年,是甜甜蜜蜜的八宝饭;年,是桌上五花八门的美食;年,是五颜六色的新衣裳;年,是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年,是亲朋好友的一声祝福;年,是满载心意的压岁包;年,还是厨房里妈妈忙碌的身影……
我们都喜爱过年,那年到底有什么味道呢?年是甜甜的,好像妈妈做的芝麻汤圆,又白又圆,香甜软糯;年是香香的,好像我亲手炸的春卷,又香又脆,香气四溢;年是咸咸的,好像奶奶腌的酱肉,咸香入口,回味无穷;年是香香的,好像外婆做的年糕,又白又滑,吃了年糕节节高。
哦!年的味道可不止这样,年也是客厅里面的欢声笑语。今年春节,我们四世同堂,欢聚一起,享受着美味的晚餐,观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畅聊着天南海北。瞧,曾祖母的脸上像绽开了一丛丛花,一双眼睛眯成了弯弯的月牙,嘴角开心地向上扬起,慈爱地看着玩闹的小弟弟小妹妹……
我想,这就是年的味道,只要有爱就是家,只要有家就有年,年就是团圆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我家乡的年味
小记者 王李帆 湘师实验小学307班
我最近在读一本名叫《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的书,里面讲到春节是我国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意味着旧一年的结束,新一年的开始。
在我的家乡,农村里的年味比城里的年味更浓。大年初一,我们全家人来到了欢谭村。一进到村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我眼睛里一片红色,有的人家里挂满了红灯笼,有的人家里贴上了春联,还有的人家里挂起了红旗。
当我还沉浸在眼前的热闹氛围中,突然被一句“卖麻糍咯”的声音给吸引住了。然后我们走进了一间老屋子,两位大叔正在很有节奏地打着麻糍,他们配合非常默契,一个打、一个翻动麻糍,这样的动作持续了十来分钟,麻糍终于打好了。一位阿姨把麻糍放到了桌上,白白的麻糍穿上了一件黄色的“衣服”,妈妈告诉我那是黄豆磨成的粉,接着又把麻糍搓成了小圆球,然后麻糍在准备好的黑芝麻粉上打了一个滚,瞬间穿上了一件酷酷的黑衣。一口咬下去软软糯糯的,太好吃了!
到了晚上,大街小巷上都能听到放烟花的声音,天空中烟花变成了一朵朵五彩缤纷的花朵,美极了!这就是我家乡的年味,有好吃的、好玩的,大家一起热热闹闹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