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孔鸿德
——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释义——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过去我一直把此句定性为封建糟粕。但随着自己两鬓也呈花白,再读这六字时,已有温馨的感觉滋生。先看孔子接下去说的一句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可事实上,社会调查竟有9成的人不知道父母亲的年纪和生日。我朋友就是在填表时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父母亲的出生日。社会进化到现在,2500多年前孔夫子的话至今振聋发聩,或是现代人的可悲。
为什么孔子要说“父母在,不远游。”一是外出避免父母担心,因为古代交通和通讯不便,外出是一月两月、一年两年,甚至生离死别的事。二是老了的父母需要侍奉,你外出不归,父母生你何用?清朝黄仲则《别老母》“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写的就是这种场景。
现代人当然不必拘泥于“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出必告,反必面”却是人之常情。要先安顿好父母,告知自己的志向和所为,让彼此都放心,方可大干自己的事业。这也是孝道的一种实践。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把养动物与孝敬老人对比,虽直接,但孝的根本要求却一清二楚了,这就是“敬重”。因为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享有情感的特权。对老人来讲,最怕失去的情感就是尊严,包括以他为核心的人脉圈和话语权,也就是需要常相伴和尊重他们的意志。这些都是他们年轻力壮时所曾经辉煌、拥有过的,现在渐渐被边缘化,内心的失落只有自己知道?一首歌缓缓响起:“我醉了/因为我寂寞……自从你离开我/那寂寞就伴着我……”不只是情歌,是老人唱给远在天边或近在眼前的子女听的。
那么请问,现代多少孝子孝孙听到或做到了?是在遥远的地方寄很多钱给父母花吗?是在家里完全让父母跟着你的节奏衣食无忧地生活吗?都不是,这都换不来寂寞的泛滥和尊严的失落。老人要的是子女常相伴和家庭话语权。看到一张网图,一位老人站在山脚一脸满足的憨笑,边上是一辆装满柴火的宝马车和他儿子。道理不用多说,因为在亲人面前,情感和物质的价值天平有时候没有对错,只有自己度量。
有位名人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我们还等什么?因为我们也终将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和父母一样的老人。因为家里的父母亲此时还在一个人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