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萧山某街道悬挂的广告横幅吸睛,里面内容有“某年某月,某小区居民被微信诈骗多少元”“某年某月,某小区居民因黑彩网站充值游戏被骗多少元”等,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案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反诈骗宣传深入人心,很有效果。
虽然全社会各个层面都在大力反诈骗,但限于人性、教育等因素,目前还不能彻底根除诈骗行为。以身边人受骗的经历来做好反诈骗宣传,是现实需要。
从受骗居民的羞耻感和近距离感来加强自律,可以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看见这个标语的居民会扪心自问:这可太丢脸了,千万要管好自己和家人,严格自律。通过唤醒大家强烈的羞耻心和防范意识,才能更好地远离各种诈骗。
接地气的标语才能有接地气的宣传效果。标语中没有花里胡哨的高深理论用语,用群众喜闻乐见、人人看得懂的实在话、大白话,简单明了地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事情。既然发生了,那就自然而然地会提高警惕性,提高反防骗意识。
这种反诈骗宣传,既提醒了居民,又没有透露个人隐私。有关部门充分考虑到了受骗居民的隐私,没有指名道姓,没有出现住房信息,以居民二字代替具体信息,既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又没有侵犯个人隐私。
反诈骗任重道远,为此,我们不但要继续做好防范,更要警惕各种升级版的诈骗方式,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社会评论员 金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