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13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理校园手机切忌“一刀切”

  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要求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这是规范学生手机使用管理作出的明确规定。

  长期以来,各校为治理校园使用手机的弊端,各行其是。有的学校操之过急、一味地硬性禁带禁用手机,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如没收手机、砸毁手机等等,矫枉过正,物极必反。因噎废食的做法难以持久。单方面禁带禁用手机,忽视了学生和家长的日常生活需求、学生安全、解除家人担忧,以及稳定学生情绪等综合因素,这或许是其屡禁不止的一个原因。

  当今社会风云变幻,多国“手机禁入校园”的刚性规定随之变化。日本早在2008年提出“手机禁入校园”。2018年大阪发生地震之后,许多家长表示希望能随时与子女保持直接沟通。2020年8月,日本有条件地允许将智能手机等可联网通信设备带入校园。同样,近10年来,美国部分学校允许学生携带手机上学。法国则更新立法,有针对性实施“手机禁令”。

  学生在校固然可以通过公用电话和教师办公室电话解决通话需求,一旦离开学校就踪迹难寻了。子女课外活动回家较晚,学校离家较远,遇见突发状况等,家长便难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安全问题。

  鉴于此,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堵疏相结合,适度放宽“手机禁令”,因人而异,酌情处理,分类管理。通知中就有规定,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这是一种实事求是、人性化的做法,留有回旋余地,既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园滥用手机,又要满足学生和家长不时之需,宽严相济方为正道。

  学生手机带入校园,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前提是管理措施到位。杭州第十一中学每个教室里都有一台刷脸手机寄存柜,学生进教室后,直接将手机锁进手机柜。美国圣马特奥高中学生有一个用来锁住手机的Yondr袋子。手机放入袋中,就被一个有磁力的装置锁住了。放学铃响后,这个装置才会解锁。这样,既可节制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又可便于学生和家长联系。明令禁止,还得配以有效的技术手段等措施来实施。

  ■社会评论员  肖桃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湘论
   第04版:亚运
   第05版:镇街
   第06版:民生
   第07版:专版
   第08版:汽车周刊
“亚运兴城”攻坚 小细节是关键
乱喂,惊吓“国宝”
数字化监管 提升安全感
身边人的诈骗宣传更具警示意义
助餐服务再升级 老年生活更幸福
传承传统文化 提升精神面貌
治理校园手机切忌“一刀切”
怀念英烈 最高的致敬是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