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孔鸿德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宪问》(释义——孔子说:“不埋怨天,不责备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上天吧!”)
这就是“怨天尤人”成语的出处,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上天,责怪别人。那么孔子到底有没有怨天尤人呢?答案当然是没有。
他老人家,周游列国,一生坎坷,终生为实现自己的主张而忙碌奔波,希望用文化的力量构建起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大同社会”,无奈却八方碰壁,很少有人采纳他的政治主张。73岁临终之际,负杖逍遥于门,叹息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唱完竟涕泪而下,七天后,就驾鹤西去!但是纵观一生,他却并未因此怨天尤人,因为他不是道学佛学等其他遁世教派的追随者,他是一位伟大的儒者,一个坚定的入世者,他始终相信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坚持“下学而上达”,用学习和思想无限延伸命运,尽可能地与天道契合。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创造历史的人民总是非此即彼的:有一帆风顺的成功者,就有头破血流的失败者;有被写进史册的锦衣玉食者,就有被垫底尘埃的蝼蚁草芥者;有一掷千金一言九鼎的支配者,就有管吃喝拉撒唯唯诺诺的执行者。人不可能在同一层天空下达到同一个高度,但是可以尝试到达关联生活圈的高度,至少可以达到自己一个人的高度。比不了高度还可以比厚度宽度;比不了宽度厚度还可以比幸福度。因为幸福度才是衡量一个人活着的最重要的开心指数。你能说站在历史巅峰的王侯将相就一定比你幸福吗?
官小了,可以试着跟领导比比退休后的安逸和寿命;钱少了,可以比比非洲国家伊拉克黎巴嫩还在贫困边缘挣扎的国民;生活不够享受了,可以想想生活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古人或战乱年代的黎民;身体不好了,可以看看每天新闻报道中消失在突发厄难中的生命;真的没的比了,还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过往今后。当然这不是“安于现状”,而是要“立足现状”,在最基础、最平常的现状中努力学习、工作和思考,提升自己的实力、资本和境界,打通上升通道。这就是孔子说的“下学而上达”。
如果一遇挫折就偃旗息鼓、怨天尤人,那你就真的成了哭哭啼啼的林妹妹,自己人生的高度只会越来越低。这一点应该向动物界学习,为求生存,它们无惧无畏。怨天尤人其实就是一种责任的逃避,是找不到借口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