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17日 星期六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0年度副刊文萃精品美文揭晓,本报一文名列第五

  ■文/ 记者 徐益欣

  4月1日至10日,《中国副刊》微信公众号发起了2020年度副刊文萃精品美文投票活动。本报孙道荣的《在没有父母的老屋,我成了故乡的客人》名列第五。

  此前,孙道荣的该文获得全国报纸副刊年度精品(一等)奖,并被收入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集萃。

  杭州市记协以《几百家公号转载,这篇副刊一等奖作品缘何让人“泪目”》为题,请作者介绍了该文成功的经验。

  孙道荣认为,这篇文章之所以引发大量的转发和无数读者的共鸣,乃是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主题:老家、老屋和亲情,这是城市化、老龄化过程中,当下很多人特别是中年人共同的处境,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情怀。很多公众号在转发这篇文章时,都用了“泪目”这个词。为什么泪目?就是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戳中了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部分,打开了他们情感的一个宣泄通道,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据悉,文章刊发后,新华社、人民日报、半月谈、团中央等媒体广泛转载,仅新华社一家,阅读量就达700多万,点评近万。编辑告诉作者,除了重大新闻事件,这在他们新华社,也是难得一见的阅读和点评量。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反响,并非这篇文章有多么出彩,只是它所表达的情感,正是很多同时代人正在经历的,正在体会的,是他们感受到了却没有或不能用文字表达的。而作者,只是将它陈述了出来,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时隔一年后,2020年的年底,又有几百家微信公众号,推送了这篇文章,为什么正好又是年底?因为年底是人们归乡的时候,是人们思亲的时候,也是积攒了一年的情感集中爆发的时候。

  这篇在萧山日报副刊“夜航船”专栏发表的文章,作者原来的标题是《忽然成了客》,在别的报刊发表时也有改成《父母没了,回家忽然成了客》,而本报编辑以《在没有父母的老屋,我成了故乡的客人》为题编发,更好地概括了文章的主题,催泪而抓人眼球,或许也是该文广获转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梦笔桥
   第04版:文化 悦读
古代萧山第一“杠精”——毛奇龄
与古为徒 自出胸襟
夕阳红艺术团参加长三角歌舞大赛名列第二
不怨天尤人
2020年度副刊文萃精品美文揭晓,本报一文名列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