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31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筑谷寺:初创企业“进修”的福地

扫一扫二维码 查看更多内容

  ■记者 姚潮龙 王慧青 通讯员 王涛 王雯婧

  来到华媒智谷十八楼,迎面而来三个字:筑谷寺。这可不是一座“寺”。

  “创业是一场修行,需要一颗赤诚之心。”华媒智谷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赛男解释,这也是以“寺”命名众创空间品牌的原因,它寄托了创业者的初心、运营者的情怀。

  尽管到今年9月才满“两周岁”,但定位于文创产业、数字经济的筑谷寺,已是市级标准化众创空间。目前,已引入初创企业近20家、集聚平均年龄三十岁以下创客100多名,包括“5213”计划项目3个、“雏鹰计划”企业1家、海外人才项目1个。

  刘赛男说,初创企业规模虽“微小”,但梦想很“伟大”,“好比播下一颗种子,未来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不止筑一个“寺”

  “从‘寺’到‘谷’,始终不变的是华媒支持。”作为一家快消品直播电商企业,杭州达推传媒有限公司是筑谷寺第一批企业,也是第一位“毕业生”。该企业负责人说,随着规模扩大,企业今年初搬到了楼下华媒智谷,办公场地扩大了一倍。

  一个“搬”字,让人勾起了对筑谷寺运营模式的好奇心。毕竟,仅1500平方米的筑谷寺物理空间面积并不算大,而目前企业的加速入驻,已使得筑谷寺基本饱和。

  但在刘赛男看来,这恰恰是筑谷寺的特色优势,她认为,筑谷寺追求的是小而精、精而美,针对的是初创型企业,孵化与培育的是“种子选手”,目前是帮助初创企业成长壮大,“相当于企业在这里‘进修’,‘成材’后再进入下个环节。”

  “下个环节”指的是筑谷寺“母体”华媒控股。目前,华媒控股拥有四大园区,即华媒智谷一期(万和国际中心)、华媒智谷大厦、华媒数创园、华媒科创园,总运营面积近20万平方米。这意味着,入驻筑谷寺的企业一旦“毕业”,华媒智谷将为之提供更大空间,让企业进一步创新创业实现“无缝对接”。

  显然,以筑谷寺为切入点,以四大园区为支撑,一条“孵化—加速—产业基地—总部”的精准培育体系正在构建,体系中每个环节、每个节点相对应的创新载体正在形成,并将推动初创企业发芽生根、茁壮成长。

  不止当一个“天使”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融资难、融资贵是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去年,筑谷寺成立了杭州瓦力谷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到3000万元。不到一年时间,该基金已投资了筑谷寺两家企业,投资规模超过百万元。

  杭州小旅科技有限公司是被投资的企业之一。这家主业为智慧停车管理的物联网公司,是萧山区“5213”计划项目,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解决了城市停车问题,极大提升了社会停车车位的利用率。

  “去年5月,我们完成了天使轮融资,估值达到了1千万元左右,其中瓦力谷投资了4%的股份。”小旅科技负责人介绍,企业拥有各类软件著作权十多项,当前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并与央企中国铁塔签订了全面合作关系。

  参与天使轮,筑谷寺当起了“股东”,这不但解决了企业上升期中迫切急需的资金难题,也提升了其品牌影响力。可对于背靠上市企业华媒控股的筑谷寺,仅仅做个“天使”仍是远远不够的。

  众所周知,无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企业都有有一个共同需求,就是资金支持。如初创企业需要资金来保障项目和团队的运营和发展,处于发展中的公司需要资金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为此,筑谷寺目前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投融资体系作背后支撑,从天使轮到A轮、B轮、C轮,再到IPO,可以为入驻企业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投融资体系。这也是筑谷寺与其他以服务为主的众创空间的区别之一。

  刘赛男说,打造全省一流的众创空间,这是筑谷寺的最大“梦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镇街
   第04版:民生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版
   第07版:教育
   第08版:专版
筑谷寺:初创企业“进修”的福地
创新越剧《红楼梦》首演
开发区召开制造业数智提升推进大会
我区召开儒学学会第三届一次会员大会
我区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百千万”工程
博奥路南伸明年6月完工
清廉企业怎么建 萧山国企民企首次面对面
“金凤凰”上市企业党建联盟走进浙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