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7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区救助站借助“黑科技” 为离家7年流浪人员寻亲成功

  ■记者 朱林飞 通讯员 戚天琪 沈明芳

  “妈,你还认得我吗?”

  “认得,你是阿华。”

  一问一答,来自湖北的姐弟俩顿时心安了,随即喜极而泣:失踪了整整7年的妈妈终于找到了。6月15日上午,这一幕发生在萧山区救助管理站,亲人相认的场面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赵红艳(化名)今年55岁,有疑似精神障碍。2014年她独自从湖北老家离开后,就与家人失去了联系。2017年6月,她在湘湖周边徘徊,被好心市民发现后护送至区救助站。

  之后,区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不断与赵红艳沟通交流,想方设法帮助她查找亲人,但由于缺少身份信息及语言不通,寻亲一直没有结果 。

  今年5月,通过多次人脸识别比对,萧山公安找到了赵红艳的疑似户籍信息。救助站工作人员立即着手联系,与赵红艳户籍地所在的派出所、街道、村委会、救助管理站等机构一一联系核查,最终确定其身份。赵红艳的儿子寄来DNA样本,经检测鉴定确认了母子关系。6月15日上午,姐弟俩迫不及待地赶来接母亲,还为区救助站送来了一面大红锦旗。

  区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沟通困难、身份难以确认,导致受助人员长期滞留,一直是救助工作的一大难题,帮助滞留受助人员寻亲成为救助站的一项重点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全国寻亲网登记寻亲的传统方式外,近年来救助站在寻亲的手段上引入了不少“黑科技”,形成了互联网+、DNA比对、人脸识别等新的寻亲模式。

  其中,“互联网+”寻亲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推送精准寻亲信息:以发现走失人员的地点为轴心,画地图弹窗推送寻亲信息;以走失人员的疑似家乡地为轴心,画地图弹窗推送寻亲信息。自开展互联网+、DNA比对、人脸识别寻亲模式以来,寻亲成功率大幅提高,有效提升了救助管理工作效率和救助服务水平。

  今年以来,区救助站已为长期滞留人员成功寻亲3人。对于还长期滞留在站的受助人员,救助站将进一步做好“寻亲”服务,争取早日为他们找到家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镇街
   第04版:调查
   第05版:专版
   第06版:民生
   第07版:财经
   第08版:房产
不再趴着! 这两所学校解锁“躺睡”模式
区救助站借助“黑科技” 为离家7年流浪人员寻亲成功
男孩手指被卡 消防队员成功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