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傅浩军
“百里周围沙渺茫,龟山遗爱许谁忘。水能蓄潦容千涧,旱足分流达九乡。荇带荷盘从取市,莼茎芡实任求尝。邑侯乡老休轻视,圩岸时须督有方。”这是魏骥写的题为《咏湘湖》的一首诗。“水能蓄潦容千涧,旱足分流达九乡”一句,正是对湘湖水利功用的精炼表述。
魏骥是二十五史中出现的第十一个萧山人。魏骥字仲房,号南斋,杭州萧山人,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活了98岁,活过了明朝国祚三分之一还要多。纵观魏骥一生,得以高寿,在一“纯”字,他仁厚、无欲、朴实。
仁厚,悲悯情怀
永乐年间,魏骥考中进士,授职松江训导。魏骥很关心读书人,见他们夜夜苦读,就常常半夜里送上茶粥,慰劳他们,大家很受感动,更加发奋读书,其中很多人学有所成。
后来,魏骥升任吏部考功员外郎,又任吏部左侍郎。其间,他多次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疾苦,予以救助。
魏骥仁厚,甚至还会给无主孤魂祭祀。每年的除夕之夜,魏骥就整肃衣冠,神情严肃,站于大门之外,对空拱手说道:“凡是无主孤魂,今天晚上没有地方吃住的,请都到我家来过年吧。”在大堂摆出丰盛祭品,供那些孤魂享用。魏骥如此悲悯情怀,被当时萧山人传为美谈。
正直,无欲则刚
“居官务大体”,魏骥淡泊名利,不恋官位,而为官正直,是非分明。他经常说:“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人如果没有了是非之心,那就不是人了。
魏骥博学勤奋,仁厚正直,得到朝廷官员的赞许。由于吏部尚书师逵的推荐,魏骥担任了太常博士。官职不大,可是这个职位是不容易得到的。对此,明成祖曾经说:“当年刘履节做了九年的御史,高皇帝才授给他这个官职,这个官职是不轻易给人的。”可见皇帝对魏骥的器重。
他任太常官时,有人上报祥瑞,一次是山川坛抓到了一对白兔,又有一次说京畿内长出了瑞麦,他都拒绝进呈给朝廷;在吏部任职时,有一个进士服丧期未满,请求考核功绩授官。同僚已经打算答应了,可是魏骥坚持不同意;有一年大旱,有一个叫王纲的犯了罪,应该要处以死刑,有人怜悯他年少,司法官也体恤犯人,就想要给他减刑。魏骥说:“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巧的是,司法官依法断案后,天居然下雨了。
魏骥纯厚而正直,深得朝廷上下的尊重,连专权跋扈之极的王振也很尊敬他。当时,权臣王振把握朝政,依仗宠幸,凌辱公卿,但唯独在魏骥面前却出奇地恭敬,称魏骥为“先生”。土木之变,明英宗北征被俘,已经升为尚书的魏骥,带领各司众官吏上陈时弊,大多被采用。
魏骥曾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均被驳回。景泰初年,魏骥已经77岁了,再次请求养老,来到了京城。大学士陈循是魏骥的学生,他来拜见老师,说:“您虽位居冢宰,然而不曾在京城开府建牙。请您稍稍等待,这事儿包在我身上。”魏骥听了很生气,严肃地说:“你身为辅臣,当为天下推举贤才,怎能为老师徇私呢?”魏骥拒绝了学生的好意,还是辞官回乡去了。
朴实,四方仰德
“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时戴笠行田间。”告老回乡后的魏骥为人低调,一副老农民的打扮,经常戴着笠帽,行走在田间,以至于很多官员都不认识他。一次,魏骥路遇钱塘县的主簿出行,主簿的随从见这个老农没有及时让道,就上前呵斥,问他是谁,魏骥回答说:“我是萧山的魏骥”。那主簿仓皇谢罪离去。
“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魏骥对家乡湘湖水利特别关注。湘湖是“九乡水仓”,灌溉周围14万余亩农田。“惠施一邑救民饥”,魏骥对北宋杨时筑湖很是赞赏。然而,几百年来,湘湖历经沧桑变迁,河道涵洞阻塞,湖底淤积,更有人为的围湖垦种、制砖烧瓦,湖区面积日益缩小,蓄水量大不如前,仰赖湖水灌田的九乡百姓深受其害,又敢怒不敢言。而魏骥无所畏惧,发动乡民,多次推动清占,保护了湘湖。
“倡修螺山、石岩、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魏骥兴修水利,造福一方,“乡人赖之”。
有一位叫梁昉的御史,曾经任职萧山,看到告老还乡的魏骥平易近人,布衣粗食。教育子孙尊崇孝悌,致力农耕;增筑堤坝,疏浚湖泊,解乡民水患之苦;提倡理学,勉励后进,德高望重,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梁御史对魏骥的作为很是敬佩,回到京城后,就把魏骥的情况上奏朝廷,“四方仰德,有如卿云,百年化育,滋此人瑞。”请求朝廷参照前代故事对魏骥进行表彰。
魏骥如此高寿,还在忧国爱民,真是自古少有,宪宗皇帝很是惊讶,又赞叹不已,派遣使者前往慰问。遗憾的是,使者还没有到达,魏骥已经去世了,享年98岁。魏骥留下遗嘱,“蒙圣代六朝厚恩,官阶一品,愧无分寸之报”“慎勿动扰乡里,经营坟墓,及诸亲旧赙奠”。魏骥的儿子魏完依照遗言赶赴京城推辞葬礼,请求把朝廷的赏赐用来救济灾民。
宪宗皇帝感慨道:“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按照礼制赐予祭品,谥号文靖。萧山百姓感念魏骥恩德,又请求为魏骥立祠,与杨时一同祭祀。皇帝也答应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魏骥告老还乡的20多年,正应了这句成语。“文靖功在桑梓、德并龟山”“以文为谥,昔惟谢安,与公同此”,明朝张岱还把魏骥的功绩与开筑湘湖的杨时并论,与东晋著名政治家、谥号同为文靖的谢安媲美。
杨时与魏骥,一个筑湖,一个护湖,相隔300多年,在德惠祠中并列,共享春秋之祭。
魏骥把墓地也选在了湘湖,“乐丘魏墓”是古代“石岩十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