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秋伟
江南六月雨连绵,梅子黄时草木喧。去年六月下旬的一个休息天,一场机缘带我进入湘湖眉山岛上的一座文化圣殿——浙江省现代陶瓷艺术博物馆,让我饱览深藏其中的一件件现代陶瓷艺术精品。在那里,我强烈感受到艺术之魂在瓷上舞蹈,繁华被定格于方寸,刹那凝成了永恒,那份独特的温润可以治愈天下的种种纷扰。
China,国与瓷同名,可见瓷对于中国的标志性价值。某种意义上说,瓷象征中国艺术的精神气质,是系于中国文人心魂上的图腾。宋人黄庭坚在《满庭芳·北苑龙团》中有句:“纤纤捧,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瓷的质地、瓷的容颜、瓷的温润与柔美,令人怜惜。黄庭坚还在词中生动描写了这样一段场景:“相如,方病酒,银瓶蟹眼,波怒涛翻。为扶起,樽前醉玉颓山。饮罢风生两腋,醒魂到,明月轮边。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西汉时期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那场恩爱绝唱,在大词家黄庭坚的笔下,通过莹玉一般的瓷樽而得以细腻铺陈,得以闪耀后世。
那天,我应友人之邀到湘湖小隐一聚,席上免不了一番介绍,彼此间好有个身世来历的印象。我邻座杨先生亚明兄,人称杨总。杨总嵊州人氏,旗下房地产公司的名号闻名南北,荦荦然已成气象。我注意到,杨总笑意写在脸上,却不善酬酢,言语也不多。但当他说起在景德镇“以房换瓷”的故事时,便开始变得滔滔不绝,大有“主导今日话题”的架式。果然,当他邀请大家一起去参观他的博物馆时,一行人全部起身。也是天照应,此时天空竟云开雨霁了,手中的雨伞竟成了摆设。正应了宋人范成大佳句:“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由杨亚明引路,一行人说说笑笑,过文笔桥,入湘云路,走眉山路,到了逍遥津,他指了指左前方的红砖大烟囱说,那就是他的“城邦”。不久前,曾听说湘湖启动开发时“集体所有的砖瓦厂就有10多家”。便想,杨亚明这是要让我们去看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遗存吗?但一进入他的“窑洞”,呈现在我眼前的那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陶瓷艺术瑰宝,着实把我惊呆了。原来,与陶瓷艺术结缘很深的杨亚明匠心独运,看上湘湖眉山岛上的这座宝窑,巧于因借,化腐朽为神奇,把这里打造成集收藏、展示、保护、研究、教学于一体的现代艺术馆,为陶瓷文化与艺术的传承发展搭建了一个公共开放的交流、创造、传播平台。功德无量!他用自己的执着推动陶瓷艺术文化的发展,也保护了一段历史,让高耸的烟囱唤醒我们对那个年代的记忆。不仅如此,他还同时保护了眉山岛上的11口古窑遗存:正门口晚清五口古窑、水中晚清五口古窑、建筑物内部民国早期一口大型砖窑。
杨亚明有个陶瓷艺术梦,他把梦安放在湘湖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湘湖是中国陶瓷艺术的出发地,具有8000年历史的湘湖跨湖桥文化中挖掘出的彩陶与黑陶,把先人太阳崇拜的秘密呈现在我们眼前。泥与水,是神造人的基本元素,神只给了人百年寿命,而火却能将泥水组合锻烧成永恒。浙江也是中国青瓷艺术的发源地,早在东汉年间,越窑兴起,至唐时达到鼎盛,越窑誉满天下。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邢瓷类银,越瓷类玉。”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诗《秘色越器》为证:“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越人聪明且勤奋。杨亚明是典型的越人,由他来弘扬“秘色越器”,一定能让中国的陶瓷艺术发扬光大,走向更广阔的未来。更令人欣喜的是,浙江省现代陶瓷艺术博物馆的执行馆长杨幸,她娓娓道来的导览和介绍,让我这个外行对中国陶瓷艺术有了更多的理解。可想而知,她已深得瓷中三昧。而她,正是杨亚明先生的掌上明珠。
我相信,浙江省现代陶瓷艺术馆一定能成为复兴中华陶瓷艺术的重镇、创新中国陶瓷艺术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