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志根
20世纪90年代初,新昌学者竺岳兵先生提出了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至今已近三十年。经过萧山专家、学者的奔走呼号,特别是经过2012年11月初,由萧山区委、区政府主办,区地方志办公室、义桥镇政府承办的“从义桥出发——浙东唐诗之路重要源头学术研讨会”后,萧山渔浦和西陵(今杭州滨江区西兴街道,原属萧山)一样,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源头,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
客籍诗人在萧山留下的唐诗
我们更进一步探讨的是,有唐一代到底有多少诗人,经过萧山,或西陵,或渔浦,而抵达天台等地的?他们到底在萧山留下多少诗作?
浙东唐诗之路提出者竺岳兵先生认为,经由西陵的诗人为27人,诗篇39首;经由渔浦的21人,诗篇26首;另10人、诗作11首,竺先生将它单独列入萧山。如此粗算,有唐一代抵达萧山的诗人共为58人、诗作76首。
但其中一些诗人,在游历西陵后,又作了渔浦之旅,反之也有,然后才奔向浙东的。盛唐诗人陶翰有《乘潮至渔浦作》,他乘舟趁早潮从樟亭(位于西陵)出发,樟亭渐渐远去,经过界峰,就看到了渔浦。钱起的《九日宴浙江西亭》也曰:“渔浦浪花摇素壁,西陵树色入秋窗”。据此,钱郎是西陵、渔浦两地皆游。诗仙李白五次入浙,其中三次入越,走的是不同的路线。他首次经杭入越,在西陵、越台观潮,再次入越,走的是另一条路线,经渔浦入西小江,而抵达浙东。
这样,我们把重复的诗人剔除,抵达萧山的唐代诗人为41人,诗作数量76首不变。
其实,唐代诗人到底有多少人经过萧山,留下多少诗篇,一直是萧山本地学者所关心的热点。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引起了笔者的关注。那时,竺岳兵先生提出浙东唐诗之路概念后,一些研究者却把萧山排除在这条古旅游热线之外,而将绍兴作为这条“唐诗之路”的源头。为了批驳这种观点,用事实讲话,笔者查阅了历代《绍兴府志》《萧山县志》及相关历史文献,对其中的歌咏萧山的唐诗作了粗略的统计,认为“到过萧山的唐代诗人有50余人”“诗作有百余首”。
一直来从事图书馆工作的杜永毅先生历时数年,从浩瀚的古籍文献中,觅迹寻踪,筛选撷取,共得晋代至清代275位诗人咏萧山的诗词580首(阕),形成《萧山古诗五百首》一书,2004年6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其中唐代51位诗人咏颂萧山的诗95首,翔实地展现了唐诗与萧山的关系。
义桥镇党委、镇人民政府积极发扬、传承历史文化,聘请专家,花时多年,编纂了《义桥镇志》,2005年12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之后,又组织力量,以《义桥镇志·渔浦诗抄》为基础,从历史文献中辑录南朝宋至清代与渔浦相关诗词,编纂出版了《渔浦诗词》,2010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义桥镇志》中,共辑有26位唐代诗人、32首唐诗。其中钱起的《九日宴浙江西亭》和司空曙的《九日登高》两诗,仅诗名不同,诗句相同,当为错讹。如此浙东唐诗之路,涉及渔浦源头的该是诗人25位、唐诗31首。
西陵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源头,原属萧山,1996年随西兴等三镇划出。滨江区委、区政府于2005年底,组织专业人员搜集、整理,编撰成《杭州滨江区历史文化丛书》七册。其中《古韵流风》,收录自春秋至当代与滨江区境域相关的诗词,由南开大学教授、乡贤来新夏作序,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诗集收录有唐一代43位诗人所撰唐诗60首。
以上《浙东唐诗之路——唐诗之路唐诗总集》《萧山古诗五百首》《义桥镇志》《古韵流风》四本著作,浙东唐诗之路抵临萧山的诗人及其诗作,互有穿插,不完全相同。据笔者仔细比对,唐代诗人当为79位,唐诗155首。
贺知章、罗隐的诗也属萧山唐诗
唐代萧山出了个大诗人贺知章。他的诗“颇有情味隽永之作”。他留下来的诗,近代在历史文献,长沙窑瓷器、出土碑志中,有许多重大发现,因而逐渐增多。《全唐诗》收入其诗19首。20世纪80年代编修《萧山县志》时,在贺知章传记中就采用这个数。90年代,又发现其撰的五绝《董孝子黯复仇》和《春兴》,增加至21首,外加残句一联。2003年9月出版的《唐诗大辞典》(修订本)载:其“《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搭》补收2首,断句1,题1”。其后,中国唐诗学会会长、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又发现其撰的《醉后逢汾州人寄马使君题抱腹寺》诗和《偶游主人园》中另一首。这样,贺氏共有诗作24首(贺氏之诗原只有两首列入浙东唐诗之路的唐诗中)。贺知章诗加上四本著作中的涉萧唐代诗人和诗作,诗人当为80人,诗作当为179首。
其实,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我们常常在说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千古名句作者罗隐(833~910),虽是余杭新城(今浙江富阳)人。他于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始为衡阳主簿。僖宗乾符三年(876)因父殁丁忧回乡。除服又往游京师,后归隐于池州梅根浦。梁太祖曾以谏议召,不至。依镇海节度使钱镠,光启三年(887),表奏为钱塘令。后梁开平二年(908)授给事中,次年迁盐铁发运副使,“寓于萧山”。死后葬于义桥罗墓畈。他是晚唐著名文学家,虽终生未第,仕途多舛,然才气纵横,支撑着唐诗的最后一片天。清李调元在编《全五代诗》时称其为唐末文坛“执牛耳者”,王士禛、郑方坤将他与同时代的韦庄、韩偓合称为“华岳三峰”。他寓居萧山后,仍撰诗不辍。《唐诗大辞典》(修订本)载他:“《全唐诗》存诗11卷又1首,《全唐诗逸》诗1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搭》补诗14首,断句17”。他寓居萧山时,虽唐朝已经结束,但从广义上讲,仍属唐诗。
罗隐的《钱塘江潮》诗云:“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诗以潮涨潮平,抨击朝政。他又有《江南行》诗云:“西陵路边月悄悄,油碧轻车苏小小”。前诗作于渡钱塘江至西陵时,后者为夜宿西陵时所写。此两诗已经计算在内。还有他的《寄处默师》有“樟亭倚柱望潮头”句,显然他是在西陵樟亭观潮的,毫无疑问也应当收入萧山唐诗中。那么,涉及萧山的唐代诗人有80位、唐诗180首之多。至于其寓居萧山期间,作诗多少?还有待继续考证。
但愿这80人、180首唐诗,不是定论,发现更多有涉于萧山的唐诗。萧山唐诗是中国唐诗的一部分,乃中国文学之瑰宝,也是萧山历史文化的重要金名片,如果能将此180首萧山唐诗,进行适当注释,编辑出版成《萧山唐诗》集,是很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