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沅哲
离开义桥,心头回味的是一片薄雾欲雨中的三江口。九月清秋,立于渔浦古渡口,看遥远的江天融为一色,即使没有泛舟江上,即使不处在同一个时空,仿佛也能想象李白泛游浙东唐诗之路时看见苍山飞瀑诗意大发的样子,想象苏东坡、陆游泊舟渡口迷恋渔浦落日不忍归去的情形,想象更多的诗人从这里结伴出发,一路东游,蹚出一条诗情画意的人文走廊。
渔浦古渡所在的义桥,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源头,古代时诗人往来频繁,100多位诗人走过这条风景线,留下了240首关于渔浦的佳作。正因为此,一些专门研究某个特定人物的学者们,也重走唐诗之路,相约义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果李白、苏轼、陆游、白居易、孟浩然、谢灵运这些诗人也有“朋友圈”的话,想必渔浦的名气会更响。
义桥因水而兴,因渔浦而旺。与三江口一同属于旧时光的,还有义桥老街。据《义桥镇志》中的相关记载,明成化年间,因为浦阳江改道,渔浦古渡逐渐衰败,义桥恰逢其时成为一个新兴的集镇,并在明末清初迎来商业发展的全盛期,最鼎盛时有300多家商号、40多家过塘行。过塘行大多为义桥韩姓经营,规模最大的当数韩大来行,其屋宇整齐、堆栈庞大。还有茂林、永源、瑞兴泰、鸿茂、玉兴、祥和、大兴、协成隆等行。
一边是浦阳江上往来义桥和上海、富阳等地的货船,一边是老街上直街、弄巷里开设的茶楼酒肆、店铺商行、大小作坊,浦阳江和老街的关系从未这样紧密。运输的繁忙带动老街商贸的兴旺,小到大米、盐糖、土布,大到牛羊、竹木,都要在义桥经过转运,销往宁波、绍兴、新昌等地。
就连老街上那些弄巷的名字,也是以运输过塘的货物命名的。比如那条300米长2米宽拖柴担和毛竹的石板小弄,叫拖竹弄;那条运酱作、缸甏,或牛、羊、猪一类活口牲畜的,叫拕货弄;比如那条平平直直以加工纤丝绳作坊为主的小弄,叫作纤丝弄;那条呈“7”字形卖鸡鸭等家禽的,叫鸡鹅市弄;还有那些叫作桃花弄、旗杆弄、水曲弄、染店弄的,无不见证着义桥过塘行曾经的辉煌。
昔日熙熙攘攘的老街和码头,如今只剩下平凡的烟火,那些古旧斑驳的屋瓦高墙,就像遗址一样矗立在那里,细数一段段被岁月拂过的光阴。曾经这里是繁华的商业市场,现在只是无数人的“家”,串起那些让人百般回味的过往记忆。而最幸福的是,“家”里还时不时飘出一阵洋糖糕、油墩子的焦香,这也是能最快抚平记忆中某些遗憾的方式。
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我舍不得走快,我想捕捉多一点烟火气息,或者说给老街多一点“沉思”的时间,然后投给我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背包里是半文先生新鲜出炉的《故乡的腔调》,走在宁静的小小弄巷,此刻我也有点想“家”了,我的襄阳老家,想那弥漫着浓浓乡音的街道巷陌,想念院子里结得厚厚的无人采摘的橘子树,想念楼下早餐店里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和蛋酒。
在接近三江口的地方,货轮列队行进,与江水攀扯细碎的光阴,桥上星星点点的车影疾驰穿行,如同一去不返的岁月。一位垂钓者望江而坐,枯槁的两棵树丫凝重了秋的萧瑟。好在,眼前这条浦阳江源源不断地带来满是诗意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