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王建欢
位于西山南麓,蜀山街道黄家河社区梁坞头自然村境内的梁坞庙凉亭,重建于清光绪年间,始建年代不详。
梁坞庙也称关帝庙,坐北朝南。凉亭是建在庙门口的路亭,俗称过路凉亭,东西走向,亭与庙构成一体,亭为硬山式、三开间,是传统建筑中最普通的一种。东西是拱形的门洞,亭内为石柱木梁,中间南墙开口,北墙为梁坞庙庙门。内设固定石栏凳,供行人歇脚。原凉亭内为泥土地坪,“民国”年间改用石板铺地。
这座凉亭门洞上方没有写亭名,而在庙门上有“關帝廟”的庙额,庙门东侧有一块“杭州市萧山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梁坞庙”文保碑。亭内的墙脚与石柱上有三处刻字。第一处是南墙的东侧,亭柱上刻着“通奉第韩重建”字样;西侧石柱刻有“光绪丙戌孟冬”;西亭门内侧的石碑刻有“喜助凉亭石板三间·民國廿四年信女何门曹”字样。
碑刻中的第一块“通奉第韩重建”,“通奉第”又称“通奉大夫第”,旧时指文官贵族及文职官员的宅第、府第。碑文记载凉亭是一位姓韩文职官员重建的;第二块碑刻中的“光绪丙戌孟冬”,“光绪丙戌”是指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孟冬”,又称小阳春,指每年冬季的第一个月;第三块碑刻“喜助凉亭石板三间·民國廿四年信女何门曹”,这碑刻中记载的是一位姓曹的信女,丈夫姓何,独自喜助三间凉亭的石板,时间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穿过梁坞庙凉亭的石板路,是早年村里的主要通道。凉亭虽经过上百年风雨的洗礼,但由于当地村民多年来不定期地修缮,整个结构结实完好,凉亭内朱红色的柱子,依旧泛着清幽的光泽。走进凉亭内,几根坚挺的石柱子,横竖排列整齐的桁条、椽子,犹如一台巨大的琴架与琴键,几百年来,无数的脚步,没日没夜弹奏出各不相同的音节,寂寞而悠远,回响在岁月的深处。
凉亭是传承传统文化与美德的历史见证。如今,凉亭前是“湘蜀田园”,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周边还有古井、小桥、荷池……因此前来观光的人络绎不绝。虽然凉亭四周布满石凳让过路人休息,但由于功能逐渐改变,渐渐从行人小憩的地方,变成了回忆与怀古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