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横贯萧山北部,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曲折向东,于澉浦经杭州湾流入东海。
钱塘江河口以其独特江道地形,在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作用以及东海波的影响下,海水产生周期性涨落运动,产生涌潮。钱塘江涌潮,简称钱江潮,又称钱塘潮。以日夜区分,白天的涌潮称潮,夜间的涌潮称汐,一日两度,周而复始。
南宋周密《观潮》论道:“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
钱塘江涌潮壮观、举世闻名,潮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
■文/ 图 陈志富 徐以道
应非神物作波涛,潮神步步退神坛
钱塘江涌潮出现的时候,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产生了潮神的传说。
战国后期,楚国屈原把伍子胥和潮联系了起来,屈原在《楚辞》中有“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的诗句。之后逐渐形成伍子胥驱水为涛的传说。
公元前494年,吴国大将伍子胥帮助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句践派大夫文种求和,愿以人质入吴为奴。子胥预料句践有东山再起之心,力劝吴王杀句践,但吴王听信宰相柏嚭的谗言,反而赐剑令伍子胥自杀。传说伍子胥临终时嘱咐其子:“抉吾目悬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鮧鱼皮裹尸投于江,吾当朝暮来潮,以观吴之败。”伍子胥死后,夫差将他尸体镬里煮后装进皮口袋,投入了钱塘江。谁料,尸体一投江,钱塘江顿时江底喷气,江面白浪翻滚,声如雷霆,势似万马奔腾。夫差见之,吓得魂不附体,一病不起。西施见机怂恿夫差封伍子胥为潮神,并立庙祭祀。周元王三年,句践按照大夫文种的计谋,卧薪尝胆灭了吴国。胜利后范蠡曾劝文种告退,文种没有听,不久越王也听信谗言,逼文种举剑自刎。
伍子胥和文种生前是钱塘江南北敌国的一对功臣,死后却成了一双冤魂,相传他俩分别在钱塘江里乘着素车白马,站立于前后两个潮头之上,为复仇而怒吼奔腾,成为钱塘江的二度潮。吴国尊伍子胥为潮神,越国尊文种为潮神。以后每年农历八月十八,便为潮神生日,两岸人们奉祀达2000年之久。
春秋末期,“潮神驱水为涛的神话”受到挑战。《易经》记载:“坎为水……为月”,循万物变易之经,探究自然变化之规律,开始把潮水与月亮联系起来。
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虚篇(卷四)》称:“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最早记述潮汐与月亮、江道地形的关系,从天文角度和钱塘江河口地形特征阐述潮汐的由来。东晋葛洪著有《潮汐说》,他明确涛为潮汐,也否定涛是伍子胥所为的说法。唐代潘峒《浙江论》说:浙江出海口南北龛、赭两山对峙,是为海门,激挫潮流,形成涌潮。北宋燕肃认真观察潮汐的现象历时10年,强调沙潬对涌潮的作用。
此外,还有唐代的卢肇、南宋的朱中有,元代的吴亨寿、宣伯褧,清代的周亮工、周春等很多学者或科学家对钱塘江涌潮的成因进行探索,基本认同:“自是乾坤通气脉,应非神物作波涛。”
近代科学证明,海洋潮汐是海洋水体受天体引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周期性运动。东海水体在月亮、太阳的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相互作用下,加上钱塘江独特的地理环境,即具备喇叭口地形和河床有沙坎两个条件,从而形成举世无双、奇特壮观的钱江潮。
大唐推算高低潮,早于英伦四百年
钱塘江河口和杭州湾位于北纬30°与31°之间,受天体环境控制,钱塘江潮汐属典型半日潮,即一日有两次潮汐涨落,每次涨落历时12小时25分,两次涨落的幅度略有差别。
钱江潮抵达沿程各地的时间,称为潮候。唐代就有钱塘江潮候的记载。唐宝应至大历年间(762~779),窦叔蒙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用图线推算高、低潮时的方法,这比英国在l213年开始预报伦敦桥涨潮早400多年。窦叔蒙还推算出潮周期为12小时25分12秒,与现在常用的潮周期12小时25分相差甚微。南宋淳祐《临安志》卷十“江潮”载:“姚宽《西溪残语》云:‘旧于会稽得一石碑,论海潮依附阴阳时刻,极有理,疑是国初燕肃所为。’”这块会稽石碑记的很可能是燕肃作的《海潮图》,可惜已轶失。北宋至和三年(1056),吕昌明重定《四时潮候图》,这比1250年前后发表的伦敦桥潮汐表早了近200年。明代,宣昭据郡志载《四时潮候图》撰《浙江潮候图说》(《四库全书》:《海塘录》),刻石碑于浙江亭(今杭州三廊庙附近)内,面壁而立。
钱塘江潮位受太平洋暨东海潮波周期性变化天文潮影响外,还受非周期性变化气象潮的影响,故实际潮位过程是周期性天文潮和非周期性气象潮之和。潮位是暴雨、洪水、潮流、台风、天文诸因素的综合体现。据历年记载,至2016年,闻家堰最高洪水位8.21米(黄海标高,下同,1997年7月11日),最低潮位1.19米(1954年8月11日);仓前最高潮位8.01米(1997年8月19日),最低潮位0.46米(1955年12月25日)。
钱江潮在从杭州湾向河口段传播过程中,开始时潮差大,后由于受喇叭口地形、水下沙坎制约,加上逆流而上和河床摩擦,潮波能量逐渐消耗,潮差逐渐缩小。另外,受柯氏力和几股潮波交汇的影响,北岸潮差大于南岸潮差。通常而言,涨潮历时短,落潮历时长。历年最大潮差:仓前5.27米(1994年8月22日),闻家堰3.17米(1954年8月17日)。
潮汐传播的速度与河床、水位、天体引力、风力、风向、水深以及上游洪水情势等因素有关。潮汐传播速度的大小决定潮汐传播距离的远近,大潮汛期潮区上界可达富春江桐庐七里垅、浦阳江诸暨王家堰(明代诸暨江潮至大侣)。通常潮速为5米/秒~7米/秒,大时曾达12米/秒(1969年8月新湾丁坝实测)和13.68米/秒(1983年6月13日十五工段南绍兴县围垦地段实测)。
钱塘江潮汐雄伟壮观,但破坏力甚大。新湾丁坝实测,涌潮压力一般为7吨/平方米左右,最大值达10吨/平方米以上。
钱塘江上游来水含沙量较小,平均含沙量为0.2千克/立方米~0.4千克/立方米。闸口以上为658.7万吨,多年平均年侵蚀模数158吨/平方千米。下游涌潮含沙量大,澉浦平均每潮进出泥沙量约1000万吨。河口段泥沙来自长江口海域,仓前水文站平均含沙量5.19千克/立方米,最大含沙量26.40千克/立方米。围垦滩涂主要由涌潮带来的粉沙土构成。
潮汐大小受到天文、地理、水文、气象诸因素制约。受潮汐影响,钱塘江上游富春江、浦阳江成为感潮河段,钱塘江闻堰以下河段水位受潮汐影响较大,一日两潮,潮涨水高,潮落水低。
钱塘江上承洪水,下纳强潮,河床土质为粉沙,易被冲刷、搬动,受洪潮流向变化影响,主槽迁徙不定,两岸涨坍无常。在历史上,杭州湾与钱塘江河口几经变迁,钱塘江江道径流发生过“三门演变”,三门即南大门、中小门、北大门。钱塘江流经北大门后,萧山北部——原南大门与中小门形成广袤的沙涂——南沙。
欲问观潮何处去,钱江南岸处处是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这是唐·李白的诗句。的确,钱塘江潮汐,汹涌惊险,撼人心魄,气势磅礴,名扬中外,被誉为天下奇观。钱塘观潮形成风俗,源于汉魏,继于南北朝,唐代盛行,宋时尤甚,当代复兴。
观潮时间每月农历初一至初五,月半至二十,均有潮可观,一年有120天的昼夜观潮佳日。一年中,尤以秋潮最为壮观,“罗刹江头八月潮,吞山挟海势雄豪”。农历八月十八,被视作潮神生日,是流传千年的传统观潮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观潮胜地随着钱塘江的变迁发生变化。宋以前钱塘江比较顺直,南岸渔浦、西兴(旧称西陵)、龛山(即航坞山)等是观潮胜地。至明清,钱塘江发生三门演变,主槽走北大门后,观潮地点则下移到赭山湾、美女坝、乌龟山、仓前一带。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围垦,第一线围垦大堤一工段、四工段、六工段、八工段、十工段、十五工段、二十工段、二十二工段等地同样可以观看汹涌的潮水。进入21世纪,新增下沙大桥、钱江枢纽、顺坝闸站、东江闸等工程,钱塘江南岸处处是观潮胜地。
赭山,原位于钱塘江对岸海宁,唐代大中年间(847~859)胡暹发动民工筑赭山塘后,成为观潮胜地。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赭山坝“北坝潮平”是赭山十景之一。清代,钱塘江三门演变后赭山一带成为钱塘江南岸的观潮好去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整治赭山湾,先后建成美女坝等4座主力坝。后又大规模围涂,致使江道变窄变深。由于赭山一带江流曲折,涌潮与山、岙、堤、坝相撞,变幻出各种类型的奇特景致。
1993年,为满足海内外游客的观潮旅游需要,于南阳赭山湾乌龟山麓建有钱江观潮度假村,并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萧山)钱江观潮节。钱江观潮度假村集吃、住、游、娱乐、休闲、疗养于一体,每年举办国际萧山钱江观潮节,接待四方游客,成为萧山旅游产业的主力军。
2000年,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现场直播了钱江观潮3个小时的活动场面,人如潮,歌如潮,钱江涌潮更是澎湃汹涌,壮观惊人。
2009年6月,钱江观潮被列为第三批浙江省非遗文化遗产名录。
钱塘江潮汐,以雄伟的气势,多变的画面,迷人的景象吸引了千千万万的观赏者,历代名人咏吟钱江潮,留下许许多多的诗篇。主要作者有李白、杜甫、孟浩然、刘禹锡、白居易、罗隐、姚合、元稹、钱镠、苏轼、范仲淹、辛弃疾、陆游、陈师道、赵孟頫、陈基、仇远、徐渭、王冕、赵应元、刘基、高启、康熙、乾隆、毛奇龄、郑板桥等,现代的有郁达夫、毛泽东、郭沫若、田汉、陈毅、杨朔等。
涌潮的观赏,不仅在于色,又在于声,还在于形,更在于势。色、声、形、势是钱塘江潮汐的四要素,也是诗学家要表现的主要载体。
色 涌潮颜色夺目。“漫漫平沙起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潮色银河铺碧落,日光金柱出红盆”“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通常用白、银、雪等字来表现潮色,再与潮形结合,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尤为耀眼。
声 涌潮响声轰鸣。“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把潮声比作鼓声、军声。“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雷震云霓里,山飞霜雪中”“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云雷风霆为前驱,潮头耸并青山立”。把潮声喻为云雷风霆,并与潮形对应,读来使人如耳闻目睹。
形 涌潮形象生动。“常潮远观数百里,若素练横江”“潮色银河铺碧落,日光金柱出红盆”。把天边露头的涌潮喻作素练、银河。“若问潮头高几许?吴山浑在浪花中”“须臾却入海门来,卷起沙堆似雪堆”“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雪涛千里如山摧”,把涌潮喻作浪花、霜雪。“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涌若蛟龙斗,奔如雪雹惊”“云驱蛟蜃雷霆斗,水激鹍鹏渤澥空”,把涌潮喻为奔马、蛟龙、鹍鹏,此外还有喻作瀑布、山岳等等。
势 涌潮气势磅礴。“海门荡荡天风来,狂澜倒海如山摧”“滔天浊浪排冬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罗刹江头八月潮,吞山挟海势雄豪”“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沧海倒流吞日月,青天中立走雷霆”,充分显示了涌潮的恢宏气势。还有涌潮喻作海龙王、江神、河伯加以神化,如“老龙奋拔沧海波,六丁怒抉天河水”“江神河伯两醘鸡,海若东来气吐蜺”“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传是子胥魂”“素车白马送潮来,伍子山前起怒雷”,真是气壮山河。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这是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9月11日写的《七绝·观潮》诗。作者在诗中把钱江潮的色、声、形、势四要素表达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让人读来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