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萧报小记者走进萧山博物馆,了解萧山的历史和变迁。
走进博物馆,映入小记者眼帘的便是“盛世永兴”几个大字,大字旁边雕刻着立体的浪花,代表着滚滚钱江,奔流不息,巍巍萧山,勇立潮头。跟随着讲解员,小记者们开始了此次“考古之旅”,了解了跨湖桥遗址,葛云飞的故事……接着,便到了动手环节,小记者们来到陶艺教室,老师讲解了陶艺的历史,并示范了陶艺的制作过程。随后,小记者们按照老师的方法进行创作,经过努力,一件件与众不同的作品诞生了。
此次活动,不仅让小记者了解了萧山的历史变迁,增长了阅历,同时也提高了小记者的动手能力。(文/摄 赵雯洁)
小记者 黎珏 信息港小学304班
当我走进萧山博物馆,我彷佛穿越了时空,开始了一场跨越八千年多的文化之旅。
这场文化之旅,以跨湖桥文化开始,古越文化、运河文化、湘湖文化、革命文化和钱塘江文化,慢慢铺开。在八千多年前,人们刳木为舟,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新生活。巨大的马尾松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独木舟,让我惊叹不已。一转弯便看到的镇馆之宝——西晋越窑青瓷人物俑,更是让我久久不愿离开。
除了展品,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民族英雄葛云飞、舍小家为大局的巾帼英雄沈佩兰,都深深地震撼了我。原来萧山人“奔竞不息、永立潮头”的精神是这样铸就的。那么作为新萧山人,我有何理由不努力呢?
文化之旅在一楼的巨幕视频中结束了,短短5分钟,浓缩了八千年的精彩。走出博物馆,我还意犹未尽。这样的文化之旅太有意义了。
小记者 余知恒 新街一小402班
老远我就看到了一座外墙是桃红色的建筑物,走近一看,“萧山博物馆”这5个大字就立在这座建筑物的顶上。
我们跟着老师来到了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盛世永兴”这4个大字。来到展厅,这里陈列着各种陶器和瓷器,我见到了萧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晋越窑青瓷人物俑。
走出展厅,我们来到播放厅,这里循环播放着关于萧山故事的短片。看完短片,我对萧山的历史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
到了制作陶艺的环节了,老师给我们讲解了陶器的制作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自己动手用陶泥做了一个笔筒,期待两个星期以后烧制出来的成品的模样。
不知不觉,这次小记者活动就结束了。这次活动,让我更加了解萧山历史文化。
小记者 徐诺言 劲松小学103班
期待已久的小记者活动开始啦!一早,我来到萧山博物馆,桃红色的砖,远远望去就像一只陶瓷做的碗,古典又气魄!
我们排着两列整齐的队伍,迫不及待地走进博物馆。老师一边介绍,一边带着我们参观。博物馆里摆放着各种历史文物,有八千年前的遗址;有各个年代的陶器;还有“烧制工艺”的演示……看着这么多上千年的艺术品,我忍不住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真智慧!
最兴奋的是,我们还体验了制作陶艺的乐趣。摸着手里的陶泥,想象着古时候人们制作陶器的场景,我一丝不苟地制作着,不一会儿,一个“香炉”造型的陶艺就成型了。
拿着亲手做的作品,回味着穿越千年的陶瓷文化,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