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傅浩军
父亡,哭踊恸绝,数日方苏。以为奉终之义,情礼所毕,营圹凶功,不欲假人。本虽智巧,而不解作墓,乃访邑中有营墓者,助人运力,经时展勤,久乃闲练。又自卖十夫,以供众费。窀穸之事,俭而当礼,性无术学,因心自然。葬毕,诣所买主,执役无懈,与诸奴分务。每让逸取劳,主人不忍使,每遣之,原平服勤,未曾暂替。所余私夫,佣赁养母,有余聚以自赎。
—— 《宋书》
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是中国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之一。
相传董永家境贫寒,但他非常孝顺。父亲去世了没有棺木下葬,他就卖身葬父。他的孝行感动了七仙女。于是七仙女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妻。七仙女一夜织成十匹锦缎,帮助董永偿清了债务。不料,玉帝得知后雷霆震怒,派天兵天将把七仙女捉回天庭,董永夫妻就此诀别。
董永故事是个神话传说,然而,历史上像他这样以劳役抵偿债务的情况真实存在。古代很多人家庭贫困,生计没有着落,就以出卖劳力维持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这种雇佣劳动者称为“佣保”“作人”“客作”“十夫客”等。
古代萧山有个孝子郭原平也和董永一样,父亲去世后“卖身葬父”,在守丧期满后去买主那里服役抵债。
郭原平生活在南朝刘宋时期,家里贫困。他擅长做木工,就给别人做工赚钱。“养亲必己力”,凭自己的力量赡养父母。
他生性谦虚,为人仁厚,每次给人做工干活,只按照打短工的工钱收取。每当东家供应饭食时,郭原平就会想到家里贫穷,父母在家里没有荤菜吃,不忍心独自享用美味,所以他“唯飧盐饭而已”,就只吃些咸饭。有时候家里吃的不够了,他就不吃饭,省下来给父母吃。如果家里断了顿,他在外边也一整天饿着肚子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虚中竟日,义不独饱”,他绝不肯独自吃饱肚子。一直到傍晚收了工,领了工钱以后,郭原平就在附近买点菜,然后回家生火做饭。
郭原平本来可以以木工手艺打工,维持自己和亲人的生活。可是,父亲去世后,他为父亲丧葬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父亲生病了,长期卧床不起。“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跨积寒暑,未尝睡卧”,原平就衣不解带,昼夜服侍。从冬到夏,他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没有吃上一口好饭。
父亲去世时,郭原平“哭踊恸绝,数日方苏”,他悲痛欲绝,哭得都昏了过去,几天后才醒过来。
古人认为建造坟墓是尽孝的最后体现。郭原平也认为给父母办丧事,应该由孝子自己来干,不宜交别人代理。但是他虽然生性聪明灵巧,木工做得很好,却不懂怎么建造坟墓,为了能修筑比较像样的坟墓,于是他就寻访精通造墓的人,给人家做帮工。
一段时间后,他就学会了造墓手艺,动手修筑坟墓。他又“自卖十夫”,把自己卖身为奴,把得来的钱作为父亲丧葬之用。
郭原平把父亲下葬后,又盖了两间草屋作为祠堂,每到一年中的节令和秋祭、冬祭,就悼念哀思。他心情异常沉痛,连粥也不喝。
给父亲办完了丧事,郭原平就到买主那里去干活。他和买主的家奴一起分担工作,干起活来不知休息。他每次都拣重活儿干,总把轻松的事让给别人,弄得买主都不忍心让他做活了。每项工作他总是尽心尽力,从不中途让人代替。
郭原平辛勤劳作,用得到的报酬奉养母亲,余下的积聚就用以还债赎身。
他“本性智巧,既学构冢,尤善其事”。他学会了造墓,还很精通。于是,“每至吉岁,求者盈门”。每到吉岁,前来请他造墓的很多。他很体谅穷人的苦楚,一定是先捡最穷的人家去干,不但收费低,自己还当劳力帮着干活。
给父亲守完丧以后,郭原平还不再吃鱼肉了,三十多年一直是这样。有时候在母亲面前时,郭原平就让母亲看到自己在吃肉,其实是做了做样子,在自己房间里再没有品尝过了。
郭原平还有很多仁厚故事,如束带躬耕、半价卖东西、让小偷惭愧、在牛埭助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