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芷萱
对王荣来说,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始终是首要信条,15年的新闻路,他一直以饱满的热情冲在一线。
2007年,王荣进入萧山广播电视台工作。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在负责《社会聚焦》栏目的一年多时间里,为了增加节目可看性,提高节目质量,他在后期制作上采用了更多的特技、特效,同时还改进了字幕制作上的效果,使最终画面呈现的内容更丰富。2007年底,他参与制作、拍摄的四个作品被送到上级台进行评比,分别获得市一等奖一个、市二等奖两个、市三等奖一个。
2009年3月,因为栏目调整,王荣加入到《热线188》栏目工作队伍中。凭借之前做专题节目的经验和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他很快适应了民生新闻的采访。新闻这条路没有捷径可行,脚踏实地才有收获。对于一名电视媒体人来说,王荣撰稿、摄像、剪片基本上要一肩挑,但他从未有过退缩之意,在别人下班后,剪辑房里、办公桌前还能看见他的身影。为给观众带来高品质的感官体验,他常常为了打磨某个影像素材而花费心思斟酌好几个小时。
如今的他已经经历了第三次轮岗,现在负责《萧山新闻》栏目。从2018年起,他成为报道萧山区委主要领导活动的专职记者后,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经过多年的历练,他的新闻作品质量非常高,像《鲁冠球:战士走到终点 精神长存人间》等几十个新闻作品在省市获奖。
王荣深知,要想把新闻工作做好,除了高标准、高要求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关怀百姓的心。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时,一架从新加坡飞来的TR188次航班客机降落萧山,上面有不少湖北籍旅客,王荣作为唯一一批进入隔离点内的记者,采访了当时的留观人员,及时获取了第一手信息,了解到一线防疫工作人员的辛苦,同时也把萧山对大家的关爱带给了他们。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王荣为自己当时的付出和努力而感到自豪。
“我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水平,在记者岗位上体现更多的价值,让更多人感受到新闻的力量。”王荣说,他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要不断充实自己,善于突破自我。
展望未来,王荣充满了信心:“踏踏实实地干!”
陈伟聪:对新闻“爱到深处无怨尤”
■首席记者 项亚琼
两会、党代会、抗击疫情、防汛抗台……不论是主题报道,还是突发事件,他总是第一个上前线,及时将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传递出去,用心用情发掘感人故事。
陈伟聪是区融媒体中心全媒体采编部首席记者,至今已工作7个年头。今年初,区融媒体中心改革迈出更坚实的步伐。融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不仅要有过硬的新闻采编能力,还要具备新闻策划、制作等方面的工作能力,以及全媒体素养。
近期,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同奔共富路”系列报道,作为牵头这项中心工作的“主心骨”,陈伟聪一边身体力行蹲点深挖亮点,从最东端的益农镇到最南端的楼塔镇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身影,最多的时候日行150公里。而另一边,他还要统筹安排其他记者的工作,要求团队必须寻求不一样的切入角度,才能实现报道内容的创新。“抢时间、争效率,他具备了一名记者敏锐透彻的新闻观察力,采访细致、有点有面,因此每个月他采写的新闻不仅多,播出后总是好评连连。”领导和同事这样评价他。
在时政线历练“上接天线”的同时,陈伟聪并没有忘记在民生线磨砺“下接地气”。台风天深夜,他冒着危险采访拍摄楼塔镇大黄岭村转移群众,凌晨1点办公室里有他坚守的身影;疫情期间,连续1个多月驻点区疫情防控指挥部,鲜活生动报道的背后有他扎实采访的身影……
扎实的工作作风,使他创作出大量紧跟时代热点和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优秀新闻作品,《治水再出发——浦阳江全域广播新闻行动》《杭州南站开通直播》《探寻社会治理的萧山实践》《世界旅游联盟(WTA)总部正式落户萧山湘湖》《亚运村花落钱江世纪城》等10多篇作品,先后获得省市新闻奖。
而这一切经历,陈伟聪都视为练习脚力和笔力的勋章。“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记者是个承载着梦想的职业,同时也是个‘痛并快乐着’的职业,我们追求事实真相,记录社会变迁,也经历着非同一般的辛苦。7年来,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休不满节假日早已成了我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也早已难舍难分,因为相信记录是一种幸福,传播是持续不断的成就感。”对新闻,陈伟聪有“爱到深处无怨尤”的豁达。
金春燕:让本土新闻充满生命力
■记者 赵芷萱
从业16年来,金春燕见证了纸媒时代到互联网时代的更迭。在与新闻为伴的这些日子里,如何保持新闻的生命力,是她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2006年,金春燕大学毕业加入萧山日报社,怀揣满腔热情开启了“心中存正气,笔尖担道义”的记者生涯。她从热线记者做起,用一根电话线连接起与读者的距离,从帮助鱼离奇死亡的鱼塘主寻找真相,到对坍塌工地上几名工人被掩埋的事件记录……她用手中的笔给报道注入生命,用笔尖的温度触动读者的心。后来她还担任过政法线的记者、跑各种突发现场、暗访违法机构……2008年,她被任命为萧山日报首席记者。
2010年,金春燕担任萧山日报社会民生部副主任,她的工作开始从一线采编向后台指挥协调转变。2014年,她调任萧山网新闻总监。在转向后端统筹策划的过程中,金春燕依然保持着在一线时的“坚韧活力”不减。
金春燕一直相信,深耕本土是生命力展现的核心。2016年,G20峰会召开,她通过精心策划,推出了《G20,萧山这一天》网络新闻作品;亚运村落址萧山的消息一经发布,她抓住黄金宣传时刻推出新闻专题;为凸显萧山地方特色,认真打磨、策划推出萧山区内首档新媒体舆论监督类栏目——《萧·民声》……讲好萧山故事,挖掘本地亮点,是她一直在坚持的事,也是把握萧山活力的精髓所在。
在策划方面,她一直是个“金点子”。金春燕每年都主导策划上百场活动,其中,“我为科普代言”万名科普员大轮训活动,被评为全国科普优秀项目;“我和党旗合个影”七一系列活动,获得了全国奖项;“科普文化进万家”活动,获“中国科普宣传周”最佳创意活动,该活动报道稿《迎新春送“干货” 科普“年饭”走俏》,被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推荐为“温暖中国”优秀作品。疫情期间,她带领团队策划推出《合力惠企》《捉谣记》《最美逆行者》等一系列报道,让市民第一时间了解各类疫情信息,为抗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舆论支持。
不断奔波,又不断收获。金春燕多篇作品获国家、省、市各类新闻奖,本人曾被评为浙江省普法先进工作者、杭报集团最受读者喜爱记者(编辑)、萧山区普法十姐妹,多次被评为萧山日报“十佳新闻采编人员”“十佳经营管理者”等。2019年,被杭州市认定为高层次人才。
在金春燕身上,可以找到一种“与新闻事业共进退”的坚韧精神,灵感和活力源源不断地涌出,新闻就像她的灵魂伴侣,互相赋予对方生命力,然后碰撞在一起迸发出火花,相互成就,并肩走下去。
姚潮龙:十年一事 串珠成链
■记者 李沅哲
“我是一个记者,然后是部门副主任。”当姚潮龙概括他的从业角色时,他说,记者是第一身份,理由是“这两个字承载了太多。”
十年前,刚从大学校园毕业的姚潮龙面临职业的“多选题”:国企、留校、媒体。在说服了家人后,记者成了他的“单选题”。
“那是2012年6月的某个早上,一张火车票、一杆行李箱,诚如所有小说的开头,我离开校园来到萧山,开启了记者生涯。”对姚潮龙而言,所谓最好的选择,就是顺从内心做出一个选择,然后把它变成“最好的选择”。
初入报社,“菜鸟”姚潮龙的“处女作”就是企业,中文系出身的他或许没有想到,经济记者会成为他日后的标签之一。“打破‘困局’的过程很痛苦。”姚潮龙笑笑说,经济新闻门槛高,依赖长期专业积累,“没有好捷径,只有笨办法,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实践。”姚潮龙就是这样在一个个痛苦的蜕变中获得新生。
为采写企业“两链风险”化解,姚潮龙会花一周的时间阅读50多万字的《萧山民营经济研究》,只希望能够全面地掌握区域经济历史与现状;为了报道企业转型升级,他曾走访过七成以上的萧山百强企业,倾听企业家观点、了解最前沿市场。由此形成一篇篇新闻,无不体现了他的功底,以及勤恳踏实的工作态度。
他与文字相处的过程,就像在茫茫的海滩捡拾珍珠,或许有时捡到的可能只是一颗沙砾,但当一些有价值的珍珠串在一起时,一项精品就此诞生。从业十年,他累计获得30多个新闻奖、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尽管如此,姚潮龙依旧认为必须保持“虚心若愚、求知若渴”的心态。他说,“每个记者都有一个‘名记梦’,我也不例外。”
在工作中,他还会时常为年轻记者答疑解惑,进行指导示范,“一针见血”地指出稿件中出现的问题,热心帮助新人成长。如今,虽是中层干部,在传帮接代育新人基础上,“老人”姚潮龙并没有“停笔”。从《八团大战,萧山平台破题》到《杭州在钱塘江南岸画下一个“园”: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来了!》,一篇篇刷爆社交媒体的“雄文”凝聚了他对城市的新思考。
这是变革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姚潮龙认为,无论传播渠道如何多元、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但内容为王始终不变,“生产有深度、有厚度的内容产品,是新时代媒体人的价值所在。”
颜林华:不负时光不负己
■首席记者 项亚琼
颜林华是区融媒体中心全媒体采编部主任助理,她是萧山网络大V、区作家协会会员、萧山民间公益达人、公益主持人、首届萧山旅游“最热情的萧山人”……
今年初,区融媒体中心改革迈出更坚实的步伐。踏着融媒改革的浪潮,颜林华在“双向选择”中加入了全新的部门——全媒体采编部。她再一次以新媒体人的勇气和担当,全身心融入到崭新的团队,为“萧山发布”“萧山广播电视台”“学习强国”等多个矩阵平台的内容产出和多元传播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1月17日,由颜林华担任总导演的“发展有温度 幸福有质感”萧山区“三为”最佳实践案例主题路演活动,在区融媒体中心600平方米演播厅举行,活动得到了区委宣传部、区融媒体中心主要领导的一致肯定。干在实处无止境,勇立潮头再出发。每次活动之后,颜林华和团队小伙伴们总是认真清理现场,及时总结经验,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着一次又一次挑战。
全情投入,全力以赴!这是颜林华始终不变的人生态度。近年来,颜林华凭借着踏实的工作作风,担任大型活动策划执行、新媒体内容策划审核、微电影宣传片制片等工作,牵涉到的文字撰写、视频策划等细枝末节她均亲力亲为,也因此收获了众多荣誉:《钳赴后继》获杭州廉政微电影大赛优秀奖;《奔竞70年·萧山印记》被评为2019年度浙江省县市新闻奖一等奖;《(70年)回望峥嵘岁月 唱响“我和我的祖国”》被评为2019年度浙江省县市新闻奖一等奖……自新冠疫情发生后,她以一名基层记者的视角,撰写“抗疫”笔记数十篇,其中《你见过凌晨四点钟的殡仪馆吗?》等内容在朋友圈广泛传播,传递了正能量。去年12月,萧山新增2例本土确诊病例。她与同事连夜奋战,制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主创的《浙是萧山》短视频,在视频号单平台浏览量达到42万+,创造了萧山本地媒体视频号的传播新纪录。
除了把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外,颜林华还是一个用心生活、与人为善的人。多年来,她一直与家人和睦相处,传承良好家风;工作之外,她热心公益事业,用奉献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她发起的“结缘山乡 点亮梦想”公益活动,已连续五年为山区贫困学子送去温暖和祝福。
“师范学校毕业的我,阴差阳错成为一名用脚步丈量土地的记者。在视野开阔的媒体行业,我找到了全新的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不负时光不负己。”颜林华相信,未来属于每一位逆光前行的“孤勇者”。
贺一萍:媒介在变 初心不变
■记者 李沅哲
“编辑获得的荣誉,是属于整个团队的。”贺一萍说,这个奖她是代表平台所有同事领的。隐在幕后的新媒体编辑鲜有高光时刻,在团队协作中她一直默默耕耘,不断学习,成为了融媒体时代的“全面手”,编得了微信,剪得了小视频,写得了稿子,还能在直播活动中做好后方支持。然而,这种“百搭属性”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
新媒体传播形式瞬息万变,自成为新媒体编辑那一刻起,她就准备好了随时迎接挑战。彼时她还是总编办的文秘,日常工作是考核、内刊编辑等,她笑称自己是“报社二线人员中的半个采编”。无论是报纸飞腾软件,还是微信公众号她都边学边做,因此成了非采编岗中首批学习新媒体技术的人员之一。
这段“半个采编”的经历,让贺一萍有了转型到新媒体编辑的底气,并从此走上了不断升级的新媒体人之路,成为一个在微博时代就开始做直播,能独立采编、拍摄、剪辑,能搞活动担下任务的小编。
一入新媒深似海,七年之痒的职场焦虑她也有,还感慨“挫折不少”。新媒体技术迭代快,刚接触新媒体时,她刚刚熟悉了初代H5,就来了升级版。后来,视频剪辑对速度也有了更高要求,甚至微信的隐藏功能也在不断变化……
追着流行跑难免疲惫,但是一旦通关又会上瘾。就这样,她习惯了不断升级业务技能,来克服本领恐慌。部门里年轻人一波接一波,她除了做好“传帮带”,还虚心跟牵手的徒弟学习航拍,努力转型成为融媒体时代的“全面手”。新媒体人在网海浮沉,无休连轴转,她习惯了随时待命,采访时就有老师在旁打趣她:“小贺,我都怀疑你不睡觉的。”
就这样,贺一萍在新媒体之路上通过了“重重考验”。7年间,她于实践中见证了全媒体时代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作为新闻传播内容的加工者和把关者,她认为党报的新媒体从业者,既要站稳政治立场,坚持正确舆论方向,也要守正创新,将内容与新载体进行融合,实现从内容到新闻产品的转化,只有努力向群众靠近,才能实现更有效的传播。
“当平台走向融合的另一个崭新前方,我的下一个目标是做互动型选手。”贺一萍说,“这将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变革与机遇共存。不管媒介如何变化、平台如何发展,作为新媒体人的初心不会改变。”
邵福勤:读者听众快乐是我最大的追求
■记者 赵芷萱
邵福勤在基层镇文化广播站从事新闻编辑工作已有21个年头了。作为一名在新闻行业奋战的老兵,他一直保持着自己入行的初心,秉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社会,体味百姓的真实生活和喜怒哀乐。
“读者听众的欢乐就是我的追求,我一直奉行这样的原则。”这是邵福勤在工作中持续发光发热的关键。从2001年10月到岗的第一天起,邵福勤就没有停下过学习的脚步。当时他每天的第一要务就是阅报,孜孜不倦地从各类报刊上吸取知识营养,再通过自身消化、练笔,不断提升工作能力。正是这种严格要求,让邵福勤在新闻工作中一直紧跟时代潮流,锻炼出老练且创新的好眼光。
除了阅报以外,邵福勤还有剪报的习惯。他会把具有典型性、特色性、专题性的新闻稿件剪取下来,认真梳理后装订成册,以便于日常的学习积累。至今为止,他的剪报册已达20多本,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
这些良好的习惯是卲福勤频出佳作的重要积淀。在写稿时,他总是能找到一个“最佳角度”准确表现新闻事件的价值。
2020年3月,邵福勤写下一篇关于新瓜沥人杨术强的热心事迹报道。“这里有一个新闻点,当时杨术强为助力抗疫捐款13万元,几乎捐出所有家当,镇、村干部考虑到他的家庭经济状况,想如数退回。经过双方几番推却、解释后,最终婉拒了他12万元的捐款,接受了他9273.4元的捐赠。”邵福勤回忆道。报道一经发表,便被中国文明网、澎湃新闻等一百多家媒体转载,心怀大爱的杨术强也被评为2020年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
不仅如此,邵福勤撰写的“宏扬挡车工溜冰作业”的报道,也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浙江之声等媒体录用。据统计,他所撰写的新闻稿件平均每年有300余篇(条)被萧山日报、萧山广播电视台录用,至今被区级以上新闻媒体录用的新闻稿件累计6000余篇(条)。
“我一直把写稿当成一种享受,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思想情操受到了熏陶,感悟也更加深刻。”邵福勤说。自2001年以来,他已连续21年被萧山日报和萧山广播电视台评为十佳通讯员或优秀通讯员。对邵福勤来说,只有竭尽所能去挖掘和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阅历化成笔墨、写成文章,为百姓的幸福生活着想,才能写出真正民心所向的好稿子。
在岗多少年,就为这个岗位倾尽心血多少年。卲福勤21年如一日的坚守,展现的不仅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恒心,更是一份对工作的深沉热爱。
王争青:让萧山好故事传播得更远
■首席记者 项亚琼
“您好,我是萧山电视台通联小王,想问一下咱们萧山有没有……”这是王争青每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对接新闻选题、挖掘新闻线索、协调拍摄方案……忙起来时,他一天要接打150多通电话,微信沟通上千条。
说起通联工作,王争青打了个比方:“通联,说通俗点就相当于企业做营销。每天一早,拿着精选的新闻选题在中央、省、市级媒体交流平台报题叫‘赶集’;时刻关注平台里上级媒体征稿信息叫‘市场调查’;根据要求联系相关单位,协调、策划采访叫‘协调生产计划’;编辑已完成采制的新闻报道并提交叫‘包装与交货’。”从事一线记者工作近10年,王争青说自己喜欢琢磨事儿,琢磨透了才能把事儿说明白。
去年5月,王争青接手了电视通联工作。虽然岗位不同,但很多要求相通,想要在上级媒体平台发稿、讲好萧山故事,既要拼速度,也要拼内容。为此,他会提前向被采访单位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挖掘新闻点,协调并确定好拍摄计划。“了解情况后再去现场,采访、出稿、出片就快,同时新闻点找得准,被上级媒体录用的机会就大。”王争青在工作中渐渐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如今让他受益颇丰。
新闻报道有时效性,时间不等人,为此他基本随时在线。凌晨1点与被采访单位确定拍摄方案、清晨5点与搭档拍摄杭州奥体博览城日出、为了赶午间新闻与搭档通宵制作、同时对接10多个不同事项等等,只要有需要他都会及时出现。当看到台里采制的新闻在上级媒体平台播出时,当看到萧山好故事广泛传播时,喜悦常常会将他的疲惫一扫而空。“有上级媒体的关注与支持,有相关单位的通力协作,有采编团队的高效执行,萧山好故事才能传播得更远。”
从业10年间,他收获了许多荣誉。他的作品共获得省、市各类新闻奖30余项,其中《萧山戴村镇小营养午餐调查》等3件作品获得浙江省新闻奖二等奖。2015年至2021年,他6次获得单位年度考核优秀。2020年,他被认定为杭州市E类人才。近日,在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融合传播协作榜云发布会上,区融媒体中心电视通联工作在全省80多家县级媒体中脱颖而出,荣获2021年度电视新闻协作特等奖。
“春光无限好奋斗,收拾行囊再出发。我会始终保持爱琢磨的习惯,认真对待每一个选题,讲好萧山故事,让萧山好故事传播得更远。”王争青说。
俞凌峰:新媒体时代的技术担当
■记者 李沅哲
不同于扛摄像摄影设备、深入田间地头的记者,亦不同于端坐电脑桌前“指点江山”的编辑,俞凌峰在萧山日报社所处的部门是技术中心,它是保障记者、编辑们所生产产品安全“出厂”的坚强后盾。在单位,同事们一遇上技术难题,就会第一时间找他们申请救援,俞凌峰总能充当“及时雨”,解决小伙伴们大大小小的麻烦。
俞凌峰自2011年进入报社,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技术研发特长,主持参与了报社的多项信息技术研发项目。曾经,报纸是最重要的媒体传播渠道,有着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随着新媒体平台的迅速崛起,他见证和参与了报社在技术研发上从无到有的一步步成长。
媒体传播模式的迭代之路,使得纸媒和新媒的融合发展对新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俞凌峰说,“在我们部门,有着很好的探讨技术研发氛围,领导也特别支持我们学习新技术。”从2016年开始,俞凌峰逐步向开发领域过渡,先后学习了linux、Python、mysql等开发技能。
报社的好稿评选系统为他的探索之路打开了大门。当时为了完成这个后台编辑器的设置功能,他连续好几天一门心思扎在调试上,而当完成功能的那一刻,成就感爆棚,也就是在这个项目之后,他开始对开发项目有了坚定的信心和更大的动力。俞凌峰坦言,“做技术很苦很难,有时候要摸索很久,但是到最终成果出现的那一刻,我相信是作为技术人最幸福的时刻。”
随着个人技术水平的不断精进,俞凌峰先后完成无线萧山App、萧山日报小记者管理系统、萧山日报微信指令系统、几维视频内部招投标系统、基于钉钉的视频设备管理系统等一系列项目。他结合工作实践撰写的论文《微信指令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在国家级期刊《中国传媒科技》上发表,逐步提升了报社的独立自主研发水平,有效推动内部数字化管理水平提升。
未来,不管在哪里,俞凌峰都将围绕报社的总体战略布局,努力打造顺应时代发展,适应用户需求的技术产品,守住本土新闻媒体的技术阵地。
曹纯宁:唯新闻与美食不可辜负
■首席记者 项亚琼
2015年,迈出校门后的曹纯宁进入萧山农商银行工作,在柜面一线工作3年后转岗到综合办公室,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成为《笑盈金融》的编辑之一。
“刚成为《笑盈金融》编辑那会,有些无所适从。对于税收专业的我来说,企业新闻采写和编辑是完全陌生的领域。”曹纯宁说。好在她有股不服输的劲儿,用心与各支行的通讯员建立联系,有不了解的产品和业务就及时向业务条线的同事请教,多看多写、定期总结。在前辈的指导下,她凭着扎实的写作功底渐入佳境。
在她的推动下,《笑盈金融》由双月刊改为月刊,真正做到了当月事当月报道。同时,在原行内要闻、比学赶超、美德档案、社区银行、金融研究等基础上,增设了不忘初心、生日祝福、财经热点等受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并获评浙江农信“十佳内刊”。她的作品也多次被评选为区级企业报好新闻。
工作之余,曹纯宁还是个美食爱好者,既喜欢吃,也喜欢做。在她看来,新闻采编和烹饪也有许多共通之处。写作时的选材就像是烹饪前的采买,既要选择具有时效性的“生鲜”,又要选用具有内涵的“干货”;编辑时的删减、润色、语序排列就像是煎焖煮炸,根据内容套用合适的新闻体裁;排版时的标题修饰、权重安排就像是摆盘,能起到增色的作用。她把《笑盈金融》形容成一桌“私房菜”,食材好——题材精挑细选,回味佳——文字精益求精,摆盘美——排版简洁大气。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银行来说,要实现更高效的触达,仅仅做好“私房菜”是不够的。她积极参与“萧山农商银行”“萧山农商银行微媒”公众号和“南岸明珠 萧然农商”视频号的运营,主打时效强、质量高的微新闻和接地气、寓教于乐的短视频,推动打造企业融媒体矩阵。仅2021年,两个公众号共推出446期微新闻,阅读量达43.75万,粉丝数突破13万,视频号总阅读量达7.5万。
“工作近7个年头,亲历了这家‘萧山人自己的银行’这些年的高质量发展:贷款首超1000亿元、资产首超2000亿元、存贷款总额首超3000亿元……应该说自己新闻工作的每一次进步,都与单位迈出的新步伐息息相关。”曹纯宁说。接下来,她会继续用敏锐的角度、畅达的渠道、坦诚的评述,来记录萧山农商银行的发展,这是她想做也正在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