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永敢
一个有根的姓属,一个极不平常的村落。他们从远古走来,从远道走来。
很早以前,为了生存,李氏一族,从甘肃陇西出发,历经隋唐,又经长安,来到陕西凤翔落脚。后为躲避战乱,又迁徙越国——今天的绍兴一带。公元907年,李氏部落,开始来到天乐乡大坞居住耕作生活,这就是所前镇李家村的“开灶”。屈指算来,至今已有1115年时光,传世第38代。
有根的社会与有根的时代,处处都是根的踪影。光的根在太阳,山的根在大地,水的根在溪流,稻的根在农田,茶的根在大山。机场是飞机的根,码头是船舶的根,牛栏、马槽、猪圈,是牲畜的根。水为鱼之根,秧为瓜之根,家为人之根,国为民之根,心为爱之根,魄为魂之根。根客观存在却又必然联系着,一句话,万事万物皆有根。
寻根,是一种感恩,是一种溯源,也是一种文化。李家人无论走多远,都没有忘记根在何方,都没有忘记他们从哪里走来。玉叶传芳、金枝衍庆。落成不久的芳庆堂,就是见证。一处李氏家属集体力量汇聚的建筑,极为不寻常,村民们自发捐资一千三百余万元,历时两年多修建而成。前后三进,左边厢房延伸到底。雕梁画栋绘彩图,蜿蜒迂回檐微翘,规模宏大气魄雄浑的风格,与古时神殿圣坛建筑,没有差别,多有异曲同工之妙。精巧装饰留诗意,多姿多彩显气势。在这里,记载着李家村的根,贮藏着李家振兴辉煌的历史。芳庆堂前,人们敬祖尊宗、寻根觅源,人们弘扬祖德、讴歌宗功。徜徉其间,仿佛看到了唐朝盛世的开国元祖李世民的身影,看到了李氏家族的一路走来。越走越兴旺,越走越辉煌。
对李家村的认知,得益于一位20多年来结交的朋友,一位平凡而长情的朋友。近年来,政府都会在杨梅成熟季,举办一年一度的杨梅节,政府搭台,梅农唱戏,造势托市,成为萧山的传统习俗。
我家却总会在这个时候,收到友人家的邀请。早些年是电话,近年来用微信,早早联系,早早落定。许多年来,一直如此。
友人小李,全家五口人,世居李家村。父母虽已年迈却很健康,一直在村里劳作,年过七旬的父亲,一年到头侍弄着几亩山地,从不放手。春天茶叶采摘,要炒制。夏天杨梅、桃子收获,要出售。秋天,地上主粮收割,要收藏。冬天,山上的果园施肥,要防寒。一年四季忙碌在山坡上,耕耘在土地里。然后,土地不负勤快人,总能以收获颇丰的恩赐反馈给辛勤的汗水,无论果园,还是茶山,无论主粮,还是菜蔬,总能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效益。小李夫妻俩离土不离乡,在城区经营“二手车”交易服务,十多年来,无论车辆管理政策怎样变化,他们凭着诚心与勤奋,一直坚守,收获着自身付出的回报。
身为李家后裔,为先祖争光,不愧李家人,凭着这种处世为人的理念,经过两代人辛劳付出与共同奋斗,不仅在城区买有房子,在李家村还造起了宽畅豪气的别墅。四层小高楼,精致实用。一层全域通透,用作置办酒席等大事。上面三层,一代人一层,合理分配。添置家具电器,先进一流,高档标配。城里有的,他家都有。智能马桶,节能冰箱,红木家具,真皮沙发,一应俱全。家庭发展与时代文明并驾齐驱,提前进入小康行列,彰显出不平凡响的底气与实力。
友人家的变迁与发展,不过是李家村的一个缩影。如今的李家村山欢水笑百果飘香,鸟语莺啼千花舞彩。春天茶叶,一片翠绿;夏天杨梅,满山遍野;秋天山货,品种丰盛;冬天景色,引人驻足。
大树的根,植于大地之下。如果说根有多长树有多高、根有多壮树有多茂,那么,李家村就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展示着乡村振兴的画卷,叙说着李氏后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