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员 张新华
1978年迎来恢复高考后首届全国统一考试,特殊年代的特殊日子。
那时,我们初中和高中加起来只有4年,而这4年基本没有正经上课学习。因此,我们那帮人对于参加高考是忐忑不安的。
那时,高考复习期间教室内既没有空调,又没有电风扇。复习资料只有教科书,没有别的任何复习资料。
晚上,我会把任课老师抄在黑板上的上年高考模拟试题带回家,每当自己做的与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标准答案不一样时,总是非常懊恼。
犹记得1978年的高温比上一年来得更早一些。暑热蒸人,我们一群涉世未深的考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统一步行前往十多里外的高考点。八个人一间的学生宿舍像蒸笼一样,可恶的蚊子不停地嗡嗡叫,搞得我一整夜没合眼。第二天上午,我昏昏沉沉地走进考场,情绪低落得无法形容,第一个上午就没考好,下午及第二天的考试都感觉糟糕透顶。考完后,我心情沮丧地回了家。
高考结束后,年少无知的我,任性地选择了参加工作。但工作几年后,发觉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不是我想要的。于是,1985年,我再次报名参加高考,遗憾的是差两分而未达到录取分数线。不死心的我,次年又报考。
幸运的是,第二年我上了安徽财贸学院的录取分数线,后来接到省招办的通知,因安徽财贸学院会计专业招生人数不够,故不开班。对已上录取分数线考生有两种选择:一是明年不参考直接就读安徽财贸学院;二是调剂到杭州商学院,我选择了杭州商学院。记得当时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突然觉得身轻如燕,快意无比。毕业后,凭着这本毕业证书,我调了单位,考了职称。
高考三次,我仿佛经历了三次锻造,锻造的是脑力、意志和耐心。高考就是一个公平的“试金石”,你是金是铁都得检验。过了高考,意味着你经得起锻造,是一枚闪闪发光的金子,也将会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