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6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临大事 须有八分“静气”

  1988年7月,在海盐二中高考点,18岁的我踌躇满志,准备在人生选择的关键时刻奋力一搏。论实力,一贯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的我自然是进军重点大学的“热门”,而当时我们小镇中学每年能考上大专的也寥寥无几。从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我,高三期间几次模拟考总分都在600分左右(当时理科考七门,满分710分)。无形之中,我被寄予厚望。

  头一门考语文,我的强项,试题不算难,大部分内容都在复习范围之内。无论是小题还是大题都没有难住我,手中的钢笔宛如张飞手中的“丈八蛇矛”,挥舞起来显得格外轻松自如,一路“过关斩将”几乎是没费周折。作文的题目是“习惯”,一篇我曾写过的文章,只需稍加润色便可搬上卷面,我心中不禁窃喜。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在“大作”临近收笔时,意外发生了……

  墨水没了。我举手示意,监考教师拿来的是蓝黑墨水,和我原本答题用的纯蓝墨水有明显的颜色差异。我向监考教师提出质疑,得到的回答是“没有关系”。于是,我继续奋笔疾书我的《习惯》。大约过了三分钟,也正当我准备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时,监考老师手里拿着纯蓝墨水,神情紧张地站到我面前,他尴尬地告诉我:“请示有关领导,一张卷面上不能出现两种颜色墨水的字迹,否则将被扣分。”

  从来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我被吓得六神无主、方寸大乱,慌乱之中无奈地划去黑色字迹。而当监考老师帮我洗净笔管、灌完纯蓝墨水,我准备重新书写时,考试终场结束的铃声响起,我提出的“补时”要求自然也被拒绝了。

  本来写好的作文变成未完的作文,当我耷拉着脑袋走出考场时,心中充满了无限的伤感与懊恼,任凭老师、家长怎么安慰,生性好强的我还是抑制不住悲伤的眼泪,甚至萌发“弃考”的念头,以至于后面的几门考试都是硬着头皮上阵。

  结果可想而知,那年我的高考成绩令人大跌眼镜,我惨遭淘汰。现在想想,可气又可悲!试想,假如当时我能镇定自若,不慌乱丢弃已耕耘的成果,假如在首仗重创之后,及时从困境中走出,假如当时有专门的心理辅导……但这些假如,都不能改变最终冷酷的现实。不是墨水不一,而是心中大乱。心理素质差、临场应变不足,直接导致“因小失大”。“墨水事件”对我造成的精神打击,正是我高考遭遇滑铁卢的主要原因。

  现在,已有近30年教龄、又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的我,站在象牙塔三尺讲台上,面对一代又一代弟子传道、授业、解惑时,总忘不了向他们痛陈这段“悲痛的历史”,提醒他们——临大事,须有八分“静气”!

  ■社会评论员  王胜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共同富裕萧山范
   第04版:企业
   第05版:湘论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教育
   第08版:专题
致敬高考 祝一路繁花
高考 就是攀登人生的一座高山
是“金子” 必经得起N次锻造
加油 英雄不问出处
临大事 须有八分“静气”
新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