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乍虹
称呼变得越来越讨喜,与辈分无太大关系。
大多女性对称呼比较敏感。去菜市场买菜,卖菜的习惯把城里人叫大一些,表示一种尊重,但往往分寸把握欠妥。一圈逛下来,“大姐”“大妈”“大婶”等等的称呼都集于一身了,即使三四十岁的小女人也难于幸免。此类“尊称”把人往老里叫了,对称谓敏感的女人就不高兴了,不讨喜。
如果你年龄稍长于我,叫一声“大姐”尽管土气,但顺理成章,关键是哪位老太太也叫我大姐呀。值得庆幸的是,“大姐”这一称呼逐渐被替代,机灵聪明的人开始改口,管“大姐”叫“小姐姐”或“一姐”或“小仙女”了,显然好听多了。“小姐姐”把你叫年轻了,“一姐”把你叫敬重了,“小仙女”把人叫漂亮了。闺密圈里按年龄排队,叫“一姐”“二姐”“三姐”“小妹”什么的很多,显得很亲切有点自家人的味道,这就是称呼的讨喜,让人舒服。
与女性对称呼的敏感度相比,男性则不那么在乎。许多男人喜欢别人称他为老大、老板、大哥、哥,甚至巴不得别人喊他“爷”,见过不少男性给自己的QQ、微信或网名取“马爷”“牛爷”“大爷”“爷们”,它代表着地位高实力强。在公司经常有员工称董事长、经理叫“老大”“老板”,而团队总监叫他的下属为“小朋友”。“大哥”这个称呼多见于江湖中人,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跪地结拜,彼此称兄道弟,它延续至今一直被人尊用,喊一声“大哥”,都会沾沾自喜,无比骄傲。可见,男人喜欢被人称“大”一些,叫“老”一点,往“大”里“老”里叫又何尝不是一种讨喜呢!
我的父辈年代,同事间、邻里间、朋友间都称“同志”,那个年代作兴根正苗红的称谓可以理解,但夫妻之间也有叫“某某同志”的,似乎有点见外。那个年代大多夫妻间互称为“喂”,或在姓前加个“老”字,三四十岁时便互称“老张”“老沈”,小时候有个姓“龚”的同学,在学校里经常被同学们取笑地问:“你妈叫你爸啥?”因为萧山人的口音“龚”与“公”是同音,当年称自己的丈夫为“老公”的那可是比较奇怪的称呼。我小时候住在县委机关宿舍里,邻居大多是当官的。这些“南下干部”们,从小苦出身没钱上学,甚至有不识字的,都是参军打仗立了大功的,而他们娶的妻子大多是南方姑娘,有文化,长相甜美,职业是医生、教师、机关工作人员、银行会计出纳的很多。其中有一对夫妻,妻子是文化人且有点小资,她让丈夫叫她“小清”,“清”是她名字中的某个字,丈夫不敢在公众场合里叫,私下里叫叫却偶尔被楼群里的人听到,暗地里指责他太肉麻,他知道后立马纠正,改叫“某清同志”。那个年代称呼是不可以讨喜的。
而中国古代人对称谓则更是讲究,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布衣就是布衣,即便是夫妻之间也如此。男人对自己妻子的称呼有多种,随着丈夫身份地位的高低而变化。比如“梓潼”“贱内”等,而现在竟然有父母扎堆给孩子取“梓潼”这个名字,古代用来对妻子的雅称如今成了爱女的大名,有点乱了辈分,也难怪,因为“梓潼”二字在我国史书的记载中也是比较少出现的;“贱内”?乍一听像似是骂人,其实恰恰相反,是丈夫表示自谦的意思,“贱”在古时候指的是男人,“内”才是代表妻子,没有贬低之意,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之处。
历史往前走,称呼也跟着发生变化,称呼的变化亦可以称之为文化的变化。看到网上一则搞怪且无聊的帖子:“你称呼你丈夫叫什么?”其中有一位的回帖很有哲理:“你若想他爱你一生一世,称呼爱人;你若想他有担当,称呼他丈夫;你若想他博学儒雅,称呼他先生;你若想当皇后,称呼他皇上;你若想他当巨婴,称他为宝贝。”虽是搞笑,但水平不低。现实中许多还没结婚的在公开场合叫自己的男友女友一口一个“老公”“老婆”,也有叫“皇上”“皇后”的。更有没大没小的称呼出现:儿女管亲妈叫“大姐”管亲爸叫“大哥”,刚上小学的孩子叫父母为“老爸”“老妈”,反而一本正经叫“爸爸”“妈妈”的少了,而父母却管调皮捣蛋的亲生孩子叫“小祖宗”。
就像如今渐渐淡出的线上线下叫谁都一个“亲”字一样,有的称呼它在历史的长河里只快闪了一下,就成为过往。今天流行的小仙女、小姐姐、美女、帅哥、小哥哥、小朋友……相信会被更美更讨喜的称呼所替代,相信中国文化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