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30日 星期六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找一抹夏日青绿 学宋人花式玩扇

记者 贺一萍 摄
扫一扫二维码 查看更多内容

  本报讯  (记者 贺一萍)   一下入了中伏,分分钟把人热化的高温让生活情调少了大半。韵味课堂“亲子体验宋人如何过夏”系列第三场“过夏之嬉”将于本周日(7月31日)晚7:00在尘心茶事开课,从拓印和制扇中与大家体验一回夏日里的小情调。

  宋朝一度被认为是美学天花板,最关键的是宋人很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我们从宋画、宋瓷、宋茶……种种宋文化中不难发现,宋人或许比我们现代人更加懂得什么是美,比我们更加懂得什么是生活。韵味课堂也将收集当下常见的绿色植物来做原料,让孩子体验自然之美就在我们的周围,在这炎热的夏天找一抹青绿,把它拓印在折扇上。

  古人在过夏的时候虽然没有冰箱,但是有冰块;没有空调,但是有很多纳凉的工具,比如最常见的扇子。提到中国书画史和扇子史定会提宋,但再往前探究其实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宋朝特别出名是因为那时候自宫廷到民间的“花式玩扇”促进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扇子不再只做扇风之用,更是体现身份和品位的饰品,到明朝中期扇面书画更是成了艺术界的流行风向标。那时候的扇子有多流行呢,看街上的扇铺多不多就知道了。单是吴自牧《梦粱录》中就记录了一些扇铺的描述:”中瓦子前徐茂之家扇子铺……炭杨河下青比扇子铺……周家折叠扇铺,陈家画圆扇铺,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在那么多扇子中选择折扇,是因为折扇的流行是从北宋开始的。和冰一样,都是由宫廷向民间普及,逐渐成为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并传在明永乐年间,折扇完全压倒了团扇的地位。折扇以竹木或象牙等为骨,韧纸或绫绢为面,开合自如,因此又被称为蝙蝠扇、撒扇、聚骨扇、聚头扇等,文人雅士在扇面题诗作画,互赠珍藏,还能使折扇身价百倍。《杭州府志》记载:东坡在杭时,民有诉扇肆负钱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束,就判事笔随意作行草及枯木竹石,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这则小故事听来夸张,或许说的也不仅限于折扇这一类别,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扇子艺术市场非常蓬勃。虽然折扇后来被赋予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但其原始内涵一直流行至今,可以概括为“开之则用,合之则藏,进退自如,逍遥自在”,借物来形容人的大气淡泊。

  本次活动将邀请5组家庭(一大一小)参加。下载韵味萧山App,在 “美好村镇”版块以“寻找家乡的传统文化”主题打卡,小编会联系入选者用积分兑换入场券。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新媒+
   第03版:湘湖周末
   第04版:梦笔桥
   第Z01版:今日瓜沥
   第Z02版:专题
   第Z03版:专题
   第Z04版:航坞
找一抹夏日青绿 学宋人花式玩扇
解读萧山发展的文化密码
云朵可以怎样拍 “云”赛邀你秀创意
炎炎夏日 征集你心中的最美“炎”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