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30日 星期六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读萧山发展的文化密码

俞梁波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查看更多内容 扫一扫二维码

  本期美好体验官:俞梁波

  1974年生,杭州萧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萧山区文联党组成员、萧山区文联副主席、萧山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长篇小说《一个人的路》《我们的父亲》《刺刀》《大围涂》等,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爆炸的河》《规矩》,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感动湘湖》《圆梦湘湖》《荣耀与梦想》等,文化散文集《兴入湘湖三百里》。曾获西湖文学优秀创作奖、首届西湖文学小说提名奖、2006年“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杭州市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等。

  ■记者 郭钰

  对于萧山这样一块“土豪”之地来说,有这样一个文人,是一种幸运。因为他的存在,能用文字答疑解惑,告诉我们萧山之所以能发展成为时代领头羊的密码。发展的背后,必然是有文化基因的,而唯有独立思考的文人,能从中总结出基因的文化密码,找到发展的力量之源,以启迪后世。发展好而不知道为何发展好,那这种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后劲的,唯有知道发展的动力来源,知其所以然,萧山的未来发展才有强大的精神动力。这种延续的使命和价值,就靠这样一位有独立思维又扎根本土的作家,来记录与传承。他,就是至今已写下300万字的俞梁波。

  眼里有热爱

  跳出萧山看萧山

  谈到萧山,俞梁波说他热爱着这片土地,这是他非常坚定的一个信念。他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基本上是目睹了萧山的整个发展过程。那时候他听到广播里说萧山进入“中国十大财神县”,获得了很多荣誉,他就觉得自己的家乡怎么这么厉害,所以他从小就对萧山有一种很强烈的自豪感,或者说是一种认同感、归属感。

  他眼中的萧山是与众不同的,总体来说是比较大气、勇敢的,有一种拼搏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

  但如果要细分的话,那么每个地方又是不同的,地域性格非常鲜明。他认为萧山主要有三种文化,南片八镇的话主要是丘陵山地文化,是比较刚毅的、果断的,从方言就能听出来,楼塔那边大家说话嗓门都比较大,话也比较“硬邦邦”的,外人听起来有点像吵架,城厢这里概括来说就是都市文化,沙地的不用说了,就是沙地文化——勤劳节约,这和他们以前的经历有关。他说别看现在钱塘江边那么风光,全是高楼大厦,很多年前那就是片滩涂,那会儿潮水相当于就是个掠夺者,不定时的会来的,一切奋斗可能就会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因此那里的老百姓的生活是很艰苦的。

  每个人看自己家乡肯定是最好的,这个毫无疑问,但他觉得可以跳出萧山看萧山,即使站在这种角度来看,萧山依然是美好的,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他说之前很多外地人都对萧山有一种固有印象,就是比较“土豪”,艺术修养这方面好像是弱一点,但是这些年来萧山也在不停努力地追。当然对于我们的要求还是有一段距离,但是我们总归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奔跑。

  在他心里每个地方都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因子。萧山以前是潮文化,孕育了围垦精神,所以后来有感而发写了一本关于大围涂的萧山本土小说,影响非常大,甚至超出他的想象。

  他说以前从来不写这类本土小说,但是人到中年以后,他突然间觉得应该多写写家乡了。萧山能写的题材也很多,很多人都很好奇他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围垦这个主题,俞梁波很坚定地回答道,他觉得围垦是因,奠定萧山后期的发展,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很多都是围垦这个因结出的果。他的母亲也参加过围垦,小时候给他讲过以前的一些故事。写这本书的时候,他也问了很多人,在某种意义上面也让他更深一步地了解了自己的家乡。

  这也让他更加真切感受到这片土地还真不一样,特别有奋斗、拼搏的精神,这是根植在萧山人血脉里面的一种精神。

  他说:“围垦不是简单的人与自然的一种抗争,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一种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的渴望或者是一种追求。”所以在他心中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但没有人去深挖它。所以作为一个作家、一个萧山人,他觉得自己应该把它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萧山人是怎么样的,萧山是怎么过来的……

  笔下有激情

  以偶然的姿态进入这扇门

  当记者问到他是什么契机让他走上了写作这条路,他回答这个其实是很偶然的,很多作家都不是一开始就想当作家的,都是一个偶然因素触发了他走上了这条路。

  对他来说,这个偶然还与萧报有关。他记得应该是1996年春节前后,萧报举行了一次征文比赛,他看到之后就写了一篇文章,然后就获了奖。他回忆说当时也就半个小时左右,一篇文章就写好寄出去了。他突然觉得写作这个东西其实也不怎么难,那时候也没人教,就自己开始这么写写发发,一路摸索,后来也越来越发现这其实也挺有意思的,所以就一路走了下来。在这条路上,马尔克斯和君特·格拉斯对他影响颇深,特别是后者的《铁皮鼓》,阅读之后感触很多。

  俞梁波说:“一个作家,他是以某种偶然的姿态进入了这扇门里面,他会通过他个体的感受和个体经验,去寻找适合他的这个创作方向也好,思路也好,成果也好。”他觉得文学创作路上永远没有老师,真正教会你的是生活、你眼前的现实和你身边的人。他们让你学会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了解人心中的真善美,去感悟社会的这个方方面面。

  他觉得相对其他艺术创作而言,写作可能是最辛苦的一条路。写作者需要永远保持思考和反思,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眼前的一切,非常冷静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还要拥有超前的思想去理解并阐述这个社会,所以压力也是蛮大的。

  但他依旧认为一个作家的成长过程当中,总要去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寻找自己的特色。所以年轻的时候,他说自己可以称得上激情澎湃了。那时候其实文学期刊发作品很难,特别是对一个年轻的作家来说,但他还是不停地创作,全国的文学期刊基本上都发过作品。这一路走过来,他写过的大大小小的作品,数字加起来也有300万字左右了,关注乡村、关注城市,更多的是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以前很多人问过他,作品里面有没有原型?他觉得每个人都是原型。他说:“有一次印象特别深,有人给我打电话,他说我真神奇了,某个作品写的和他的经历几乎一模一样,其实在此之前我从来没跟他聊过天。”

  “中国作家很多,很有可能你写的东西跟人家是重复的,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必须要寻找独特性,不可复制的独特性。”俞梁波说他作为作家,理想是这样的。

  俞梁波与很多作家都是好友,他说其实焦虑每个人都会有,不过总的来说他内心还是比较淡定的。因为他一直在不停地破圈,相同的题材写过了就永远不会再去碰。像《刺刀》写了父与子之间两代人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纯粹的乡村情结;《大围涂》写了一个群体,一群普通人,小人物的奋斗史;《谎言》主要表达了城市青年的茫然。

  他觉得这样地创作才是有味道的。在正确的大局观和价值观的前提下,要解放思想,不能总待在舒适圈里,必须有一些新的尝试。否则就是毫无意义地复制粘贴,长此以往会让一个创作者失去激情。

  他表示接下来还会写两个作品,已经差不多构思好了,但还没写完。其中一个是报告文学,和之前的湘湖系列一样还是会着力于萧山本地。

  心中有责任

  萧山你都不了解,怎么写好萧山

  俞梁波说自己是生长在萧山南部的,从小在楼塔长大,可以说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所有的回忆都在那里,所以那边的山水、文化是深深刻在他骨子里的,对他的影响肯定是一辈子的。

  “现在的萧山我觉得哪里都很好,湘湖这么美!”对此他特别有感触,因为湘湖三期工程他作为特殊的参与者全程都在,《感动湘湖》《情满湘湖》《圆梦湘湖》三部报告文学中,有两部都是他写的,另一部也经过他的修改。

  作为萧山作协主席,来找他看稿子的人很多,他说在他这里很简单,才华是第一位的!他不看人,只看作品。之前就有位在工厂车间工作的工人来投稿,在看了他写的东西后觉得非常不错,俞梁波还就专门去问了,然后把他吸收进来了,经常让他参加活动,因此他提升得也很快。

  俞梁波也在为萧山寻找年轻力量,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他也经常和他们讲,要静下心来,现在整个社会比较浮躁,应该要有自己的定力。写作是单调的、枯燥的、是寂寞的,甚至会是颗粒无收的,有时候你投入很多,但最后收获的可能是不相等的。

  他说,人们都觉得萧山这块土地很神奇。但这是一种感觉,要找到最准确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这种神奇。这不是嘴上所说说的,也不是几个数字就能呈现的,必须是要用独特的人物经历来作为载体,这样的文字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让大家共情。

  所以说要想写好萧山,写作者对于他所处的环境,必须要有融入感,这是需要时间的累积的。所以他每年都要组织一批作家一起去萧山各地采风。“为什么我每年要组织这项活动?”他说,“作为萧山人,必须要了解萧山,因为它比较大,所以地域间的文化底蕴是不一样的。南边的人,中部要了解,东边也要去深入。”

  问答

  1.您觉得萧山有种什么样的精神?

  萧山有一种实干精神,G20峰会的时候,萧山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仅仅花了一年多时间就把所有事情都落实了。

  2.您在萧山有没有经常去的什么地方?

  我就住在北塘河边,这虽然是一条人工河,但也是一条历史承载之河,它当年因为围垦而建的。我晚上经常去那里散步,感觉也是蛮好的。有的时候会回到老家去,看看楼塔的山水。有时候也会爬上山顶,从先照寺附近看看这个城市。

  3.除了工作,你最爱做什么事?

  喝喝茶吧,可以缓解情绪,也是一种独处的时光。有空的时候还喜欢看看电影。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新媒+
   第03版:湘湖周末
   第04版:梦笔桥
   第Z01版:今日瓜沥
   第Z02版:专题
   第Z03版:专题
   第Z04版:航坞
找一抹夏日青绿 学宋人花式玩扇
解读萧山发展的文化密码
云朵可以怎样拍 “云”赛邀你秀创意
炎炎夏日 征集你心中的最美“炎”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