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22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慧矫正”助力我区完善重新犯罪预警机制

  本报讯  (首席记者 蒋超  通讯员 傅羽佳)   “他最近总跑医院,是遇到什么事了吗?”前不久,城厢司法所工作人员发现社区矫正对象小王(化姓)的行动轨迹有些特殊,遂上门进行走访。了解到他的实际困难后,工作人员帮助其申请了相关补助,让他顺利渡过了此次难关。

  能够及时发现社区矫正对象的“难处”,得益于区司法局拓宽场景应用范围所打造的“智慧矫正”新格局。通过推进数据互联互通,“管理智能、管控精准、管教便捷、协同高效”的“智慧矫正”建设,有效避免了社区矫正对象脱管以及由此引发的重新违法犯罪。

  实践中,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社区开放环境下监管难度较大、基层执法力量较为薄弱、社会参与广度和深度不足、矫正精细化、科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质效。对此,区司法局利用“精准矫正”数字监管系统平台,建立科学的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预判预警机制,构筑系统性、预见性的风险防控层。通过科学测评和大数据分析,形成“四色矫正”标识,根据不同的色彩标识定制个性化矫正方案,推动实现“精准矫正”。

  针对矫正对象不假外出等数据难题,在社区矫正指挥中心搭建精准管控驾驶舱,通过易网办平台实时传输、比对公安系统相关数据,实现数据获取、使用记录留痕可查,对矫正对象异常情况动态预警。目前,全区社区矫正对象信息化核查率达100%,智能手机定位依法实现全覆盖。

  “监管是手段,矫正才是目的。”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科科长金啸告诉记者,通过全息分析、精准画像,在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全方位智能监管的同时,还能够让传统的“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促使社区矫正工作由“管得住”向“矫得好”质变升级。

  以“智慧帮扶”为例,即使社区矫正对象不说,工作人员也能从“数字日记”中发现端倪。上个月,工作人员发现社区矫正对象小李(化姓)已经连续半个月未去单位上班,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家里。联系上他后,工作人员细细询问,得知小李已从原单位离职,但剩余的工资仍未拿到手,正为此事发愁。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奔走相关部门,律师也积极介入,顺利为其拿回了工资,解决了小李的“心头大事”。

  除了提供法律服务、日常物资等帮扶救济措施外,我区还大力促进帮困扶助多元化,引导社区矫正对象自主创业、就业,吸纳社会资源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打造“专群结合”社区矫正帮扶体系,真正实现了“促进融入社会、预防减少犯罪”的工作目标,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社区矫正工作高水平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城乡社区现代化建设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企业
   第07版:天下
   第08版:教育
“智慧矫正”助力我区完善重新犯罪预警机制
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明年投用
我区召开清廉村社建设推进会
区领导检查建成道路通车准备工作情况
萧山3人获评“杭州好人”
萧山区政法联动中心揭牌启用
潮青年·艺术节今日启动 涂鸦、夜市玩不停
萧山首家中国红十字成长天使基金合作医院挂牌
萧山区人大常委会评议区教育局依法行政工作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