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7日 星期六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魏宫女王钟儿

灯下漫笔

  ■王智尧

  中国古代的历史著作常被人称为“帝王将相史”,在这样的历史书中,充斥着刀光剑影、成王败寇。在大历史的遮蔽之下,普罗大众被简化、浓缩成了一个个数字,他们一生中的辛酸苦难不为人知,历史因此少了重要的一部分。

  王钟儿(慈庆)是一位北魏的宫女,身份低微,是传统历史中的一个边缘人物。但由于抚养过年幼的皇帝,王钟儿因而在死后被皇帝追赠官职、赠物助葬,并亲自派人撰写墓志。她的墓志出土于“民国”时期,保存在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中。罗新先生的《漫长的余生》,即以王钟儿(慈庆)墓志为主要材料,将一位幸而留下墓志的北魏宫女作为主人公,借王钟儿漫长的一生以及她与北魏皇室之间密切的关系,描绘了北魏由极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王钟儿被北魏宫廷政治所裹挟的一生也因此在罗新先生的笔下被揭示出来。

  “子贵母死”是北魏的“旧制”,也是王钟儿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背后的制度因素。自北魏道武帝杀死明元帝之母刘贵人始,这一本为以杜绝北魏“母强子立”政治传统的做法渐渐成了新的政治传统,为后来人所利用。在此书中,罗新先生抽丝剥茧,找到常太后、冯太后掌握并保持权力的密码。即以“子贵母死”的北魏旧制杀掉未来皇帝的生母,再将皇子接到自己身边进行养育,以此建立与未来皇帝之间类似母子的关系,从而达到在未来依然掌控权力的目的。

  这种机制在有心人常太后和冯太后的手中得以长期运行,直到孝文帝时。孝文帝长子元恂之母林氏因“子贵母死”的旧制被杀,其背后便是冯太后希望小冯皇后与元恂建立起母子关系,从而使冯氏在孝文帝死后依旧掌握权力的政治算计。宣武帝元恪较元恂略小,其母高照容因此逃过一劫,王钟儿就在这时开始服侍高照容,并成了宣武帝的傅母,这一时期对于一生饱经离乱的王钟儿而言可谓是难得的太平时光。

  孝文帝的大冯皇后为了夺取权力,破坏了冯太后利用小冯皇后而建立起来的权力运行机制,杀死了与小冯有母子关系的太子元恂,夺取了皇后之位。但为了保住至高权力,她依然选择杀死宣武帝的母亲高照容(王钟儿也在此时被安排出家),以求建立与宣武帝类似的母子联系,但这一运作过程被大冯政治上的失败所打断。宣武帝即位后,由于经历了太多的宫廷政变,自己的母亲也因此而死,他开始倚重亲信群小和少时与他长期为伴的人,其中就有慈庆。

  慈庆因宣武帝之母被杀,不得不成为尼姑,宣武帝在位时,她在宫中受命保护胡充华和新生的孝明帝,这使得慈庆在死后获得了孝明帝赠物助葬的优待。之后,宣武帝去世,其留下的班子互相争斗,最终使胡太后得以临朝称制,而期间发生的张始均被禁军打死的惨剧,将孝文帝改革带来的阶级矛盾暴露了出来,这一矛盾最终演化为六镇起义,北魏也在起义的动荡中走向终结。

  事实上,罗先生此书虽以王钟儿作为主人公,但此书还是田余庆先生式的政治史,并非典型的个人史或微观史。此书最值得称道的方面可谓是将常识引入政治史的书写中,所谓常识即“寻找最优解”。在封建时代的皇权政治之下,参与其中的人都将如何获取、巩固并保有最高权力看作最高目的。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罗先生揭示了“子贵母死”旧制被不断运用背后的政治算计;这一认识也为一直存在定论的元恂之死找到了更符合常识的解释,即元恂并非因为反对汉化改革而死,而是因惧怕大冯针对自己的阴谋而不得不出奔,最后也因此为孝文帝所杀。

  关于王钟儿的直接材料只有她的墓志,间接的材料或许还有一些相关人员的墓志和《魏书》中对于王钟儿服侍过的人的记录,如孝明帝、胡太后等等。但相关的记载还是太少,因此无法对王钟儿进行个人史或微观史式的详细的个案考察。

  但罗先生还是在写作中倾注了历史的温情,他从悬瓠城的板栗写起,描绘了王钟儿两年短暂的婚后生活。在高照容为大冯谋杀,王钟儿不得不出家时,罗先生又论述了中古时期佛教可以提供给女性的精神安慰和某种程度上的生活自由。但此书也不仅仅局限于王钟儿一人,罗先生从这样一个贯穿北魏自极盛至衰亡的人物身上看到的是北魏政治史中出现的许多大问题。

  王钟儿的一生为北魏宫廷政治所裹挟,她漫长的一生是被政治变动所左右的一生,她曾说过什么,她的所思所想并未在历史中留下任何明确记载,就连她的墓志也是为他人所代言的一生。她一生中的许多细节都不得而知,唯一可知的,便是她死去的时候,高欢已在家乡倾财结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北魏史的下一幕即将开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天下
   第03版:梦笔桥
   第04版:文化
你听到的“滴答”,不是滴答
过犹不及
北魏宫女王钟儿
八月十八观大潮
静水缓流芹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