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鸿德
趁萧山日报社通讯员培训之际,终于走进了淳安县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芹川古村。古村比较偏僻,但自成天地,村外围有狮山、象山对峙,俗称“狮象把门”;村口外有溪水引导,一侧是农田,一侧是摇摇曳曳的狗尾巴草,颇得野趣。
入村先要穿过进德桥,桥名寓含了先祖对后人修德的期望。廊桥黑色四脚翘顶长满青苔,白色外墙经风侵雨蚀,依稀可见“农业学大寨”字样,留下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印记。亭内梁上是一块“德业流芳”横匾,桥上是一副旧联“世外桃源白叟黄童咸悦豫,人间福地青山绿水任徜徉”,展示着芹川人心性自然的化外心态,让我们这批忙碌的城里人汗颜。
穿过进德桥,转弯处豁然开朗,只见五棵绿意盎然的千年巨樟一律列队于溪水两侧,张开巨擘,前倾着身子欢迎我们。树冠则是一个需要仰望的高度,几百年的光阴,都从枝叶间悄悄流走,和廊桥一起默默地陪伴守护着芹川,记录着芹川的古往今来。
整座村庄镶嵌在狭窄的风山山麓之间,长约1000余米,口小腹大、天道自然,被蜿蜒流过的芹川溪一分为二,是典型的风水宝地。芹川溪横卧在村子中央,水清可见一粒粒圆润古朴的鹅卵石,且常年不涸,是芹川百姓的生命源泉。
有水就有桥。芹川溪桥不但多达38座,而且形式材质也丰富,廊桥、单孔石拱桥、木板桥,还有改建后的水泥桥,什么都有,有些还有名字,像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进德桥、明崇祯年间的“际云桥”等。最多的是独木桥,约有10厘米宽,走在上面,柏木就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这是水村特有的乡音,亲切入心。
溪桥两边是狭窄的驳岸,青石板铺就。漫步村道,仿佛到了皖南某个古村落,整个村落呈“王”字形,近百余幢传统徽式建筑沿溪而筑,屋舍俨然、毗连通幽、青砖黛瓦、飞檐翘角,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桃源画卷,在眼前徐徐打开。古屋新旧夹杂,保持自然状态,斑驳的墙壁,古朴的门楣,精致的雕花,都显示着时光流转的痕迹,向后来人无声地叙述着属于光阴的故事。
古屋中民居占多数,有60多栋,砖木结构,且基本保存完好,或坐东朝西或坐西朝东,建筑风格十分独特新颖。民居大门多为石库门,以大青石贴面,并建有装饰门楼,大厅前设台阶,台阶两侧作素面护栏。里间多为两层三四开间,一楼大多为居住客房使用,二楼储藏之用,一楼中厅与后厅有木屏风相隔,非常古朴。这些民居不仅建筑物内都雕梁画栋,而且房前屋后都建有其他民居少见的前后花园,水榭、楼阁、戏鱼池等应有尽有。其中所用之水,均为室内暗渠利用地势引入,依溪繁衍,生生不息。可谓“开门见花园,观鱼清水塘,秋兰入幽室,凌霄攀高墙”。
“树德堂”就是其中的民居典型。门面有马头墙和石库门,石门上方,建有装饰门楼,门楼砖雕精细讲究,翼角翘起。下方贴着春联,横批一般都用“春”字来替代。进门首先是天井,长方形,不算大,大把的光线射进来,把整间屋子都照个透亮。房屋两进三开间,侧边还有一处厢房。天井里保留至今的百年水缸和二楼跑马楼堆积的各种农具,都暗暗透露着一种自然安宁生活的气息。敞开式客厅的板壁上方悬挂着堂匾“树德堂”,看着颇有威严。到了二进,板壁悬挂的则是“易安居”,又似乎带着一种寄望。“雕镂门空,磨琢窗垣;处处邻虚,方方侧景。” 明书《园冶》以最简练的文字写出了芹川屋舍的意境。
除古民居外,芹川古建尚有祠堂庙宇,保存较好的有敬义堂、关玉堂、敦睦堂、锦公祠、仁义厅和昭灵庙等。其中“光裕堂”是王氏总祠,始建于明代,为芹川古建精华所在。整个建筑坐东朝西,肃严端整,共三进,由堂前、正堂和后堂三部分组成,进与进之间置天井。门楼上书“江左流芳”四字,内侧廊道挂满历代王氏名人,天井的光从上照下来,就让这些壁上故人串联起了些许故事。芹川王氏为江左王氏的后代,堂中供奉的《江左郡王氏宗谱》记载,宋末元初时始祖王瑛,迁居至林馆月山底定居,儿子王万宁成人后,又从林馆月山底迁居到芹川村,见此地“四山环抱二水,芹水川流不息”,取名为“芹川”。清人方象璜有言:“江左王氏自迁遂以来,为年七百,为世二十有八。”期间北伐军敢死队队长王文典、马一浮高足浙江通志馆编辑王伯尹、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知名花鸟画家王昌杰等达官、大儒、富商、义士数不胜数。可以想见,匾额书就之日,王氏族长傲然而立众人之前,该是多么的意气风发。
去过很多古村,总觉得芹川自有不同。回转之时,忽见好几户人家的大门都加锁紧闭,时间停止,就想到了木心老先生《从前慢》里的那句话“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我似乎也终于读懂了属于芹川的味道:入我芹家,休论繁华,静水缓流,年月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