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6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箩筐担母

  ■文/ 孔鸿德

  贺知章从小就因文辞出色而名闻乡里,37岁中进士离乡入仕,为官50年,后至礼部尚书,不但仕途畅达,更受到朝野敬钦和玄宗倚重。最后以正三品太子宾客衔告官还乡,告别之际,太子李亨以下,几乎所有的当朝权贵都出席了饯别宴会,唐玄宗以及李白等一大批诗人赠诗达38首,可谓绝无仅有、荣华已极。

  但是京城虽云乐,叶落终归根,贺知章心心念念的却还是故土越州永兴(萧山)。衣锦怀乡时正是天宝三载正月初五,当时他已经86岁,垂垂老矣。贺老心急如焚,日夜兼程直奔萧山。

  终于到达记忆中的史(思)家桥村口,贺老示意侍从搀扶下桥,他要再好好辨认一下当年玩耍的地方。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乡土小路,一路颤巍巍迤逦而行,贺知章心情颇不平静。想,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宦海沉浮整整50年哪,哪天不在想念故乡哦。贺知章也知道,自己的乡音几乎没有变化,只是容颜已经变老,估计儿时的玩伴也应该没有了。这样边走边看边胡思乱想着,忽从村旁小路蹿出三四个小伢儿,一脸好奇地指指点点,其中一个稍大点的小孩儿仰头问,你这位老爷爷是从哪里来的客人呀?又是到谁家做客呀,是不是不认识路呀,我们给你带路好了?劈头盖脸一顿问,贺知章顿时愕然无语,侧头看了看几个小屁孩,只好轻轻摸了下大男孩的头,又捋了捋白胡须,呵呵傻笑几声复又上轿而行。时空嬗替、世事沧桑,人生易老,故乡依旧,怎么回答呢?贺知章感慨万千,知道故乡已经不是小时候的故乡了。一时情不能抑,缓缓吟诵出四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不忘故乡,故乡可忘我?”贺知章终究不相信故乡会如此陌生,他到了故土第二站——萧山城南潘水边。因为那里留下了他懂事以来和母亲相依为命的最艰辛的记忆。其时已到二月下旬,春意盎然,柳叶初发,他在曾经走过无数遍的萧山南门外河边,终于找到了那棵曾经和老母亲一起遮雨避阴过的老柳树,仿佛站着的不是老柳树,而是笑呵呵的母亲大人。只是老柳更茂,而母早已不在,物是人非,不禁黯然伤神,不能自控,是呀,万物有序,新老更替,这是自然规律。于是又写下了《咏柳》一首:“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而今也许是为了缅怀大诗人的故乡情怀,贺知章公园的柳树长得特别郁郁葱葱。

  贺知章对故土的拳拳情怀就是这样浓烈地体现在对母亲的孝顺上。他的草书《孝经》就以字抒臆、以书敬母,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酣畅淋漓地将他的浓郁难遣的思母情怀升华成了经典。“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相传贺知章曾随母从文笔山下的“思家桥”畔行乞至萧山城南潘水边居住谋生。因为母亲积劳成疾,受山川邪气得了瘴病,不能行走。贺知章为了谋生养母两不误,就亲手编织了两只大大的“箩筐”,不盛农作物,就装母亲和经书。他让母亲坐到前筐里,把经书放满后筐,就这样每天“前箩担母,后箩担书”,在城南潘水乡闾寺庙间一边给母亲讲故事,一遍行乞干活,渴了就掬口河水,累了就在老柳下歇歇,有时也会到木桥上给母亲看看风景。至晚,又担回老屋,服侍母亲洗漱入睡,然后擦洗箩筐继续挑灯夜读。其间,贺母好几次不忍儿子这么辛苦,不想坐筐而随,都被贺知章以可以随时照看安心读书为由劝好。后来贺知章因为有悟性又被道僧收为徒儿,直到37岁才考取进士,这之间,孤儿寡母、风餐露宿的艰辛不忍回首。

  乡人看在眼里,亲切地称贺知章为“贺担僧”,称其母为“箩婆”,意思是坐在箩筐里的婆婆。功成名就后,贺知章为了宣扬孝道,又把和母亲住过的老屋拆建为云门寺,并捐资把木桥翻建为石桥。后人为了纪念贺知章的孝心,索性直接把它们改名为罗婆寺和罗婆桥,还把他走过的路叫做罗婆路,把路边的河叫做罗婆河。

  桥现在位于文源广场西侧,南北向跨罗婆河,由5块石梁组成,长约10米,宽约2米。2002年中孔倒塌,2010年12月重建,为仿古石拱桥,长62.8米,宽4.5米,中间拱高4米,两侧各有踏跺44级。罗婆寺也由于年久失修和战乱而破败不堪,到了“民国”13年,罗婆寺僧众又募捐重修,便成了现在的样子。

  “箩婆河畔今何是?低吟浅唱回乡诗”,今天,在萧山新塘知章公园内柳树勃勃招摇,清澈的罗婆河在罗婆寺的映衬下经罗婆桥缓缓流向远方,以它特有的古韵继续向后来人述说着那个箩筐担母的故事。             (本文获得“萧山经典历史文化故事”征文一等奖)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悦读
   第08版:小记者
俞梁波 一盏清茶观百态,以茶为笔写春秋
箩筐担母
亚运主题歌曲《萧山等你来》亮相
区管乐协会合唱团晋升国家三级合唱团
今夜月明人尽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