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潘开宇
那轮月,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在辛弃疾的稻花香里别枝惊鹊,也在王建的送别酒宴上洒下薄霜般的红尘清辉。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思念便不同。
张王乐府,以平和、古朴、含蓄的文风,成为中唐文坛的翘楚之作。写完张籍的《天明不待人同看》后,一直想写王建的半生潦倒,宫词百首。只是我作文喜欢兴之所至,不到文思泉涌、行云流水那一刻,便不敢动笔。今夜,我在清风中打开窗户,夜色在桂香中沉浮,突然便被王建的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勾动: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我知道,这便是我等待的机缘。即使,这不是中秋的夜晚,不是我的独处时光,但思绪依然透过人间烟火涌入我的指尖心上。我游历在键盘上敲出的每一个文字中,内心坦然而快乐,不必担心灵感会倏忽远去,因为我知道,我终于涉水而过,望见芙蓉千朵了。
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的寂寞思念,将桂与月的交错演化成世间至美的意境。而千年前的诗人,在月影重重、清风缕缕中将寻常景色,写成了传世佳句。秋意在思念中深沉,离酒在世事变迁中香醇。寒露桂花的清冷,鸦栖庭树的宁静,衬着庭院深深深几许,而他把酒邀月,风露立中宵。红尘的纷扰,世事的喧嚣都在他面前自动褪去。所有的情愫,相思辗转,相忘江湖,都如纷落一地的桂子,随风而散。
史载,王建出生寒微,早年仕途颇为坎坷,四十出头才做了小县丞。与唐代很多诗人如岑参、王昌龄等一样,他在边塞的苦寒之地尽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也为博取功名前程。无奈盛唐已过,再不能成就千古事业。晚年他重回长安,仕途渐坦,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曾经的磨砺让他从容豁达,内心始终明媚柔软,长河冷月是他矢志报国的坚守,长安的月下清酒,在万户捣衣声中浓郁。
王建的诗是这样的好,绝句清新婉约,“竹溪村路板桥斜”,淡笔勾勒出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反映民间疾苦的《水夫谣》《田家行》等,苦不是真的心怀悲悯,是写不出“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这样情系民生的诗句的。深受后世文人赞誉的《宫词》百首,不仅将唐代宫廷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更是拓展了此前以宫怨或粉饰太平为主的狭隘题材。
今夜月明,那思念,便穿越山川河海,落进漫漫时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