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遇见的这么多桥,居然没有一座是一模一样的,原来在桥梁里也隐藏着这么多大学问。”来自湘师实验小学的胡毅同学坐在采莲桥的石阶上感慨。茅以升先生曾言:“桥梁是一国文化的表征。”这足可见桥梁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10月30日下午,萧山日报小记者们跟随老师来到湘湖畔,开启了一场妙趣横生的探桥之旅。
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大家穿上红马甲,井然有序地排成了两行,由于人数众多,分组便是此次活动的最佳选择,不到5分钟,大家纷纷找到了自己的小队,“电摇小队”“绿色小队”……每个小队的名字都充满童趣,高段的同学争取到了小队管理员职务,为低段的同学们分发任务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探桥小队就朝着桥梁出发啦。
第一座屹立在同学们面前的是梦湖桥,“这座桥好精致、好迷你啊!”在感叹中,各小组早已纷纷出动去找寻任务单上的答案,他们或是以脚步丈量桥的长度,或是细数桥边的望柱,或是在桥下的抱鼓石前驻足。在观察和实践之间,大家对于桥梁的基础构造有了初步的认知。
踱过一片碎石路,再往前走两步,便是越王桥了。“第三题我会,这座桥的名字一定和越王勾践有关!”有位小记者指着任务单上的题目兴奋地大喊。诚然,一听到越王桥的名字,大家立刻就能联想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此外,通过阅读桥两边的桥联,小记者们在简短的诗句中重温了当年吴越大军在湘湖这片山水逐鹿争雄的风云场面,同时也知晓了桥联和春联一样,都是人们用来寄思怀古的常用方式。
“哇,前面的桥只有一边有栏杆。”小记者们看着眼前平坦贴水的长长梁桥,多了几分忌惮,但在设计师看来,不设围栏才能让游客们最大限度亲近美景和大自然。大家有序地穿过河道后,映入眼帘的便是定澜桥了,“它既没有望柱,也没抱鼓石。”有眼尖的小记者一眼就发现了这座定澜桥的特别之处,它虽没有特别的构造,但是却撑起了万千人的出行。平凡而坚实不正是人人追求的品质吗?
在采莲桥,独有的廊式结构成了孩子们和其他游客休息的场所,大家或是寻着台阶席地而坐,或是趴在路边的石头上,相互探讨,继续挑战任务单。
当天的探桥之旅,让小记者们不仅饱览了作为国家旅游度假区的自然风光,同时与代表古越文化的湘湖桥梁进行了一场面对面、跨时空的交流。而在近距离观察研究中,更是实现了一次集历史、人文、科学、美学的跨学科学习体验。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仅作为萧报小记者团联合湘湖研究院特别策划的“童观·走读湘湖”研学系列的预热活动,接下去,贯穿全年的湘湖研学主题活动即将重磅推出。届时,通过“湘湖研究院”公众号可了解详情并报名参加活动。(文/程文跃 摄/赵雯洁)
小记者 姚萌骐 金山小学302班
这次我去湘湖参加萧山日报小记者团组织的“寻找湘湖的桥”活动。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了湘湖。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四座桥,分别是梦湖桥、越王桥、采莲桥和定澜桥。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梦湖桥,这是一座又宽又大的桥,我仔细地数着台阶和望柱,数量真是太多了!在桥上,我还了解到在桥墩部位还有几块石头,上面刻着一只只猛兽,这些石头叫抱鼓石,是用来加固桥的。
这次活动让我大开眼界,我知道了拱桥有用木头的,有用石头的;有宽的,有窄的,但都有拱洞和桥联。造桥师傅们的技术真是精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