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07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亚洲新书《花门坊八号》发售

读起来就像品尝一道外婆家的菜肴
【人物名片】黄亚洲:国家图书奖、鲁迅文学奖、金鸡奖、金鹰奖、华表奖、飞天奖等众多文学奖项得主,曾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共十六大代表、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兼主席,现为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诗刊》编委。出版的小说、诗集、散文集、影视文学作品有40余部。
黄亚洲新书封面

  ■本版撰文/记者  李沅哲

  专访:

  写作界的“劳模”黄亚洲又出新书,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来自何处?

  一个共和国同龄人  总有描摹社会发展的冲动

  明月生辉,花灯如昼,元宵节的黄亚洲书院沉浸在一派猜灯谜的热闹氛围中。就在节前,黄亚洲先生本人来到位于蜀山街道的黄亚洲书院举行了《花门坊八号》的新书签售会,黄亚洲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花门坊八号》一书写的是您的家族史,有家庭和人物命运的起伏变化,写这本书时,您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

  黄亚洲:内心比较平静。由于是纪实性文学,侧重的更多是人物活动环境、精神品质的书写,花门坊八号的节奏,是历史的律动,沉稳、客观、冷静,也存在某些早搏。但是,我尽量保持写作状态的沉稳、客观、冷静,与这一节奏相一致。

  记者:书中很多人物都有传奇色彩,这是您创作这本书的出发点吗?

  黄亚洲:对。譬如我那位当过志愿军战士的小姨,身上的故事很传奇。在朝鲜战场被白老虎吓得失眠严重,认为自己身体不好,跟朝鲜战场上的副师长王超提出分手。后来又与“游方郎中”孔德森结为夫妻,嫁到山东,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苦日子”。所以,一直未婚的三姨才毅然北上去帮她照顾孩子。当然,三姨、大姨的故事也都很奇特。我温岭的家族史风云激荡、悲欢离合,偶尔嘴里聊聊,大家都听得很入迷。所以再三寻思着为什么不写呢?还是写吧。于是就写了。好在疫情这几年,待在电脑前的时间也多。我初步打算,在今年春暖花开以后,到温岭花门坊一带,做个作品签售,让更多的花门坊“老街坊”,能接触到发生在这个地域上的传奇故事。

  记者:您常被说是写作界的“劳模”,现在作为“长者”却依旧保持旺盛的写作激情,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您?

  黄亚洲:一是兴趣爱好,二是社会责任。前者是基础,可能是先天的。后者,当然来源于后天。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与共和国的历史一起颠簸前行。我对社会的各种发展过程,有一种描摹的冲动,而家族史,就为我提供了一种视角。

  记者:您的女儿黄澜在影视剧制片方面颇有造诣,制作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辣妈正传》《大丈夫》《虎妈猫爸》《我的前半生》《如懿传》《请叫我总监》等不少影视精品,相信也是深受文学的启发。那么,您在这方面是如何培养,并影响她的?

  黄亚洲:这主要出于她本人的兴趣爱好与价值判断。至于童年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家庭氛围,比如认为进行文艺创作是严肃的,对社会是有价值的。当然,在她小时候,家庭也尽可能地多找一些书,多给孩子讲一些睡前小故事,拓展她的文学想象力。那个年代的书真少,真不好找,哪里像现在,到处是书读不完。另外,尽可能多地带孩子进行大地游历,多接触世界,开阔视野。我想,这些,对孩子日后的人生,都有意想不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书评:

  搭乘《花门坊八号》  回一次“外婆家”

  “我想把中国东南很神奇的一块地域,直接搬到你的舌苔上。台州味道,就是海洋的味道。东海的浪花在礁石上撞碎之后,就给你送来了盐的味道、海腥的味道、闪电的海鸥那种永远欢乐的味道。”

  “甚至,还有曙光的味道。你是知道的,朋友,新世纪在中国大陆的第一道曙光就是在台州登陆的。台州剪断了时间的脐带。”

  “台州味道,简直就是精神的味道,‘台州式的硬气’是鲁迅先生最为推崇的。”

  在《台州味道》一诗中,诗人黄亚洲用一串串肥嫩鲜美可口的名词敲击着人们的味蕾,这些台州的专属味道,带着欢乐,也夹杂着扯不断的情感。正如“我母亲的杭州话腔调里,始终有台州味道。也因此,我的台州味道,就是外婆家的温馨与慈爱”。也是其“怕父亲打断腿”、当年一直不敢回家的倍感怀念母亲的味道。或许,对作者而言,还带着一丝沉重。

  时隔6年,诗人黄亚洲再次将笔触落到外婆家,创作了30万字长篇纪实小说《花门坊八号》,仔细记录了时代风云里的家族变迁,以及外祖父、父亲和作者这三代人的传奇命运。

  这本书是一部兼具历史与文学价值的作品。

  在书里,他以外祖父、温岭爱国实业家张襄巨的故居花门坊八号为主要创作背景,用纪实笔法,对时代背景下各类人物戏剧性的命运,展开了详实的叙述,将家族中近百年来的跌宕变化客观、冷静地娓娓道来。

  在20世纪30年代那个靠着点蜡烛、油灯过生活的时期,张襄巨创办了温岭第一家电力公司,使得温岭率先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生活。1936年11月,温岭太平镇第一次冲破黑夜的笼罩,用1台30匹马力柴油机和1台25千瓦发电机,照亮了光明。同时,花门坊八号的张府也亮了,而就在这个当年温岭最负盛名的豪宅,不仅诞生了六位各有人生传奇的子女,也展开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如当过“压寨夫人”的大姨,为爱私奔离家、扎根杭州的母亲,恋上大姐的飞行员前男友、具有“长子”角色的三姨,不爱红装爱戎装的小姨,逃婚的舅舅等,每个人物的性格都鲜明出彩,可读性强,一改大户人家千金小姐给人的传统印象。

  花门坊八号,不仅借由外公张襄巨之手点亮了太平镇的光明,还承载了历史的厚重。它曾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61师师部,为当年的革命战争出了一份力。在这个兼有电灯电话的师部,住过立下赫赫战功的师长,也就是这个师长,启发张府的小女儿果断投笔从戎。在这个师穿上军装。张府的6个子女,各有人生,用黄亚洲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花门坊八号是有荣耀的,其荣耀就在于平凡,以及平凡中必然呈现的磨难与坚持。”

  而更加巧合的是,偏是定中、定国、定一、定统这张家四兄妹有其后代,从字面上冥冥中昭示着美好希望。尽管张家遭遇了各种时代风波,但兄弟姐妹们依然在磨难中互相关怀、守望相助,坚持“顺境做人,逆境也做人”的人生信条。最终,生活在台湾的定中与生活在大陆的定国、定一、定统三兄妹,在相隔半个世纪后于杭州泪目相聚。

  《花门坊八号》一书的封面,是张府的大门,大门左右两侧是一副对联。上联“琴韵花香隔邻增趣”,下联“家芬世德百忍垂规”,还有顶头的匾额“天枢在望”,这均出自丰子恺先生之手,而被老先生寄予厚望的北斗星辉之下,一些故事悄然埋下了伏笔,传衍了光耀门楣的作家黄亚洲,以及著名画家孔维克。

  在黄亚洲先生祖父的这条故事线上,也就是在该书的第三章中,我们能“考古”到不少与萧山有渊源的历史典故。黄家祖上子嗣兴旺,门庭发达,在宋代还出过“五桂堂”,也就是那一世的黄氏生的五个儿子都高中进士,“蟾宫折桂”,而让人惊喜的是,在“五桂堂”的后代中,唯有传到萧山的这一支耕读传家,出的进士多,于是有了明朝浙江巡抚胡宗宪奉旨给萧山“埭上黄”造的“科举功德牌坊”。而作者的爷爷当年就住在“埭上黄”的老屋村,也正因为作者父亲黄文显身上散发的一丝文学气息,让黄亚洲的父母在“私奔”的非常背景下喜结连理,才有了这位后来文坛上著名的作家黄亚洲,这也不得不让人感叹“文学细胞确实需要天生的”。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读《花门坊八号》,就像在咀嚼一道外婆家的菜。尽管一些过往的存在,当下已无法触摸。但是,一种味蕾的滋养,总能升华为精神上的滋养,那“不曾丢失的善良和尊严”,正是击退人生逆境的密码。或许,生活的模样,本该这样“苦中有乐”。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读起来就像品尝一道外婆家的菜肴
~~~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文化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文化 悦读
   第08版:新媒+
黄亚洲新书《花门坊八号》发售
黄亚洲新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