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07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凤标故居门楼题额,蕴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朱凤标画像(浙江省博物馆藏),1994年9月朱家溍兄弟捐赠
1996年春,朱家溍先生在朱凤标故居看了“为善最乐”门楼后,脸上露出由衷的喜悦,快步走到门楼下让笔者为他拍了这张照片
“绍闻衣德”题额细部
西院头进北墙外的“绳其祖武”门楼题额

  ■文/ 施加农  图/ 肖文

  最高官员  始终以萧山人为荣

  朱凤标(1799-1873),字桐轩,号建霞,萧山新塘朱家坛村人,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第二十一代孙。清道光十二年以殿试一甲二名获“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道光十九年五月命在上书房行走,二十五年三月命授皇七子读书。四月,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郞衔。二十六年八月署户部右侍郎。二十七年授兵部右侍郎。咸丰元年五月,迁都察院左部御史。九月署工部尚书。咸丰二年三月署刑部尚书。三年三月署户部尚书。六年十一月赏太子少保衔,寻调兵部尚书。十一年调吏部尚书。十一年十一月充上书房总师傅。同治七年正月,命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四月授体仁阁大学士。八年六月充武英殿总裁管理吏部事务。八月,七十岁寿辰,同治皇帝御书“台衡介祉”匾额,“龙”“福寿”字,赐紫禁城骑马,上书房总师傅,及如意文绮等件赐之。

  按明清时期官制,朝中不设宰相。清代乾隆时设三殿三阁大学士,满汉各一名,正一品,位居朝中文官之首,近似前朝宰相,故时称授大学士为“拜相”。因此,当朝官员便亲切称朱凤标为“萧山相国”。朱凤标是萧山历史上职位最高的官员。朱凤标学问悠长,为官清廉,端正不阿,深得朝廷内外的尊崇。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两次上奏咸丰帝,极力主张抗击英法侵略军。言人之不敢言,是朝中少有的“主战派”。

  同治十二年朱凤标病逝。追赠太子太保,谥文端。灵柩归葬故乡所前山里沈村,为此,同治帝下旨,命沿途各地方官员做好灵柩接送安抚事宜。

  朱凤标在朝为官四十余年,一直感念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恩,从不忘对故乡的回报。恩师朱家溍先生生前告知我,他们在北京的家曾经就像是一个“萧山会馆”,凡进京赶考的萧山人都可以在朱家免费吃住,还提供财力支持。故在家门前原有一对联:“萧曹人家,山斗文章。”对联的前面即“萧山”二字,突显了先贤朱凤标对故乡的真挚情怀。朱凤标身在北京,仍念念不忘家乡风味。朱家溍先生曾告知,他们家虽居北京数代,萧山的霉干菜、霉毛豆、霉苋菜梗一直是他们家必不可少的菜。我的师母赵仲巽是清末军机大臣荣庆的孙女,虽出身名门,纯粹的北方人,自嫁入朱家后也学会做出纯真的萧山特色菜。对故乡风味的喜爱和传承,是对故乡最深刻的眷恋。朱氏数代人所出版的著作都会冠以“萧山”两字,始终以身为萧山人而荣。

  言传身教  影响后裔数代人

  朱凤标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其后裔数代人。子朱其煊,历任工部郎中、湖北荆襄兵备道、山东布政使等职,曾“化私为公”,捐资助光绪新政。孙朱有基,任四川历官江西建昌九江知府、四川川东道,卓有政声。重庆浮图关有川东所属府州县民所立功德碑,据传功德碑至今尚存。曾孙朱文钧毕业于牛津大学,精于碑帖、字画、紫檀家具、古籍等文物的收藏研究,抢救了一批从宫里流出的珍贵文物,是民国时期极为著名的收藏研究大家。故宫成立之初被聘为专门委员,负责碑帖字画鉴定。并与时任故宫院长马衡有约,愿将所藏历代碑帖无偿捐献故宫。从上世纪50年代起,朱文钧长子朱家济(著名书法家、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次子朱家源(版本学家、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三子朱家濂(宋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馆员)、四子朱家溍(著名文物大家、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朱子纪念馆名誉馆长、萧山博物馆顾问),兄弟四人按先父遗嘱,遵母命先后将家藏的700余种历史碑帖、20000余册古籍善本、20多件明清紫檀、黄花梨家具、宋代名画等珍贵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科院、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浙江省博物馆和萧山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捐献文物数量最多,质量最精者之一。

  朱家溍先生自1996年受聘为萧山博物馆顾问后,不顾年事已高,耄耋之年的他连续数年赴萧山为我们博物馆无偿鉴定馆藏文物。并再三告诉我说:“我既然是萧山博物馆的顾问,我就应该来工作。但我不要任何报酬,也不要高规格的接待。馆里有食堂的话,就吃食堂饭。你在馆里搭个床给我住就行了。千万别安排高级宾馆,这很浪费钱。”可朱先生是国宝级的大家,局领导明确关照要住好的宾馆并好好接待。正因如此,1996年春夏时节,朱先生之前说好来馆里鉴定藏品半个月的,后来他一个人到宾馆前台看到每天的房价要300多元,才一周时间便坚持要回北京了。之后,每年来萧山博物馆鉴定藏品都提出简单接待的要求,但我们上级领导不同意。因此朱先生每次来萧山博物馆工作都只待三四天就回北京了。朱先生先后为萧山博物馆无偿鉴定了2000余件藏品,纠正了原先很多错误的鉴别和定级。但凡萧山有题词的要求,朱先生都是有求必应,且从不收取报酬。他先后为“江寺公园”和《话说萧山》《萧山文物》《杭州文物精萃》等书刊题词作序,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时,为萧山区政府专门题写了“如日方中”四个大字。启功先生题写的“萧山博物馆”馆名是1995年朱先生向启先生无偿求得,为萧山博物馆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朱凤标作为上书房总师傅,相当于皇家弟子学校的校长。能担此重任的人,除了深厚的学问,还必然有为人师表的优良品格。追根溯源,朱凤标的为人和朱氏一脉优良品格代代相传,有其源远流长的传承脉络。萧山朱家坛一脉源自婺源,作为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之后裔,传播广泛的《朱子家训》想来也不会离朱凤标左右,在他得中榜眼后则更感念得益先祖之遗训。《朱子家训》有:“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见贫苦邻须多温恤,毋持势力而凌逼孤寡”,“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善欲人见,不是真善”,“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云云。朱凤标一脉世代相传的优良家风,令世人无比敬仰,堪称楷模。这跟朱凤标始终秉持《朱子家训》及对子女和家属严格的家规家教必然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榜眼墙门  我的几个疑惑

  朱凤标故居坐落于萧山新塘朱家坛村,分东西两院落,俗称“墙门”,朱凤标得中榜眼后,被当地人称为“榜眼墙门”。两院落前后各三进,南有围墙,东西为厢房相围。西院落最北主卧室后设有厨房。占地面积3254平方米,是一处超大的民居建筑群。在古代,一个大家族能世代居住一起,必然有良好的家风家规做支撑。

  笔者在萧山博物馆、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期间曾无数次到朱凤标故居考察研究,有几个疑惑的问题始终萦绕在脑海中:故居的建造年代究竟始于何时?是一次性建成,还是陆续扩建的?两院二进中厅的规格为何特别高,完全有别于本地区其他的民居建筑?东西两院第一进极为精致的门楼又建于何时?门楼上竟然多达八处铭文题刻,又包含着什么寓意,这些题刻是由什么人书写的,它与朱氏家风是否有着渊源的关系?对此,朱先生女儿朱传荣曾嘱咐我对这些题刻好好做些研究。

  在朱凤标之前的朱氏家族,都是以农耕和经商为业,不见有家人为官的记载,虽家底殷实,但也只是小富人家,有点财力供得起朱凤标安心读书而已。从朱凤标故居西院第三进主楼的建筑规格就可以看出,无论是用材还是装饰,都是极为普通的民居楼房,远非大户人家主楼雕梁画栋规格所能相比,这应该是朱凤标上辈人家景的真实写照。

  而故居院落南面的第一、二进与第三进的主楼在规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第一、二进房屋的做工、用材、装饰明显比第三进更为讲究。

  这完全是种主次颠倒的做法。且整个故居有东西并列两座院落,从普通民居的角度讲,是一处超大型的建筑群。二院落在建筑规模、格局完全一致,面积几乎相等。这在萧山传统的民居建筑中也十分罕见。它为何要以这种形式建造?又是在什么年代筑成?

  东西两院第二进的厅堂(东院二进厅堂几十年前被拆除,仅留下地坪和基础,据村民讲述,它与西院落二进的形式与规格完全一致),为硬山顶,三开间。虽为单层,屋顶高在8米左右,与楼房高度相等。室内的金柱与梁架十分粗大,两侧山墙是用方形簿砖呈斜状拼花,极为精致。内室通透,百余平方米面积无墙间隔。与通常院落中应该处主导地位的后进居室楼房相比,厅堂的规格等级却是最高的,使三进的主楼显得十分暗淡,这是周边区域所有民居建筑中的“另类”。

  这样的厅堂间应该是官宦人家议事接客的处所。据当地村民讲述,以前这两院的厅堂上悬挂有很多匾额,“文革”时都被捣毁,其中一间厅堂在拆卸中间的匾额时,发现匾额后面还珍藏着一件皇帝的“圣旨”。而两院落第一进前后的八个门楼上精细的砖雕题刻,显示出大户人家气派和文人的品位。因此推断,东院落和两院的厅堂以南部分建筑可能是朱凤标中进士在朝为官后修建。因为唯有官宦人家才能有此规格的建筑,与非常普通的北面第三进的主楼相比,完全是两种规格的建筑。

  从总体布局格式也能看出,故居的建筑也有明显的二次扩建痕迹,两侧的厢房将三进楼房和原有的围墙围合在内部,包成四合院式的整体。在三进主楼的道地前砌有一道看似完全不需要的围墙,因围墙与二进厅堂屋檐有1米多的间距,因此在厅堂北屋檐与围墙之间又添加了一层延伸的屋檐。

  另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是两院落大门内侧和第一进门楣上所刻的八处题字。故居两院的南面各自开有三头门,中间大门和两侧小门。大小的六头门外均无任何雕刻和题词,显得朴实无华。

  与大门外朴实素面不同,大门内和两个西边门及头进北墙的内外则都有精致的砖雕与题额。西院从南向北分别是:围墙大门内题刻的“绍闻衣德”,西边门内的“和气致祥”,头进北墙门楼南面的“南山佳气”,北面题的“绳其祖武”。

  “绍闻衣德”门楼题额,屋檐下为如意云花式撑拱,下刻一幅人物故事图居中,两侧为梅、菊图。主画面中央是行书“绍闻衣德”四字,两侧为山水图,四组疑似八仙图(人物头像已毁)间于其中。

  绍闻衣德:绍,继也。闻,指旧闻。衣,同依,依照。德,德言,德教。出自《尚书·书经》,大意是周公代王说:“要探求古时圣明帝王安养保护百姓的遗训。要比天还宏大,用和顺的美德指导自己,不停地去完成王命。”

  西边门门楼上有“和气致祥”题额,两侧刻了瓶内插箭、戟,意为“平升三级”,瓶插牡丹,有“富贵平安”之意。另有一盒子插荷花,意为“和合”。和气致祥: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和气致祥,乖气致异。”后成为人们遵守的古训。意为和平之气可致福祥,待人接物要和气,不能蛮不讲理。

  “南山佳气”刻于西院落头进北墙南面。南山佳气:出自宋·赵崇幡《读陶诗》:“南山有佳气,得意终忘言。”南山:指终南山,在西安南。佳气:美妙的云气。古代以为是吉祥,兴隆的象征。

  绳其祖武:出自《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绳:继承。武:脚印。祖武:祖先的足迹。比喻继承祖辈的事业。

  东院落与西院落在同样的位置上刻的是“福禄寿喜”“企于”“世泽清芬”“为善最乐”。八处题字全都是砖刻,除“福禄寿喜”为篆书,其余为行、楷书。

  企:踮起脚。于:是到的意思。当年我在现场请教朱家溍先生此二字的意思。朱先生告知说,“企于,是企予望之,企望而归之意。表示家人期盼朱凤标进京后,能经常归来”。

  东院落头进北墙南侧有“世泽清芬”题额。世泽:祖先的遗泽,祖先的恩惠。清芬:清香。是比喻高洁的德行。引自宋·韩琦《夜合诗》:“所爱夜合者,清芬逾众芳。”和晋·陆机《文赋》:“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为善最乐: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汉明帝)问东平王,处家何事最乐?王言:为善最乐。”意思是: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常用为劝人多行善事的格言。

  与本地许多民居往往把题额刻在大门外不同,朱凤标故居内所有的典故题额,均在院子内部,一部分说明这是教育自家人的古训,另一部分则祈求吉祥平安。而东院西边门内的“企于”题额却别有用意,写出了朱凤标长辈和家人的愿望。所有的题额都非常具有书法价值。这样的深具文化内涵又极具艺术价值的门楼,非等闲之辈所能为之。

  亲笔题额  解开建造时间之谜

  2019年5月23日,笔者陪同河北省著名书法家、书法鉴定家吴占良先生到朱凤标故居考察,吴先生对朱凤标和朱氏数代名家的书法颇有研究。吴先生在故居考证认为,门楼上所有的题刻均是朱凤标先生的手笔。对照萧山博物馆馆藏朱凤标对联遗墨书迹和朱凤标于道光十六年在朱家坛万寿庵所书的 “永远碑记”如出一辙。

  吴先生的这一考证,令人茅塞顿开,解开了一个故居建造年代的重要疑案。可以肯定地说,这些题额都是朱凤标榜眼及第后“服丁忧”(在家)时题写。

  由此也证实了笔者之前的推断,朱凤标故居的建筑应该是分两个时期建造。西院三进的主楼及主楼前的围墙系朱凤标祖辈建造,规模很小,完全是一处普通民宅。道光十二年朱凤标得中榜眼,受编修两年后因母亲过世,回籍服“丁忧”三年。在这三年里,朱凤标主持扩建了故居,包括建造东面整个院落和西院落的头进、二进、两侧厢房、南面围墙,还修建了北部河道与石桥,并为新建的门楼题字,留存于朱家坛万寿庵中的《永远碑记》落款为“道光十六年”,正是朱凤标在籍服“丁忧”时的遗物。

  门楼题额的历代古训,从内容上理解与《朱子家训》的“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见贫苦邻须多温恤,毋持势力而凌逼孤寡”,“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善欲人见,不是真善”,“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的遗训都有着相同的意义。只是两个院落门楼题额所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东院落大门的“福禄寿喜”和西边门的“企于”显然是为朱凤标上辈所题,故东院落可能是朱凤标专为上辈居住而建造。在古代,东位比西位大,也符合传统礼制。

  西院落“绍闻衣德”“和气致祥”“绳其祖武”更像是在勉励自己或在提示同代人和后辈要牢记这些古训。故西院落应该是当时朱凤标为自己和同辈人居住修建。只是,三年“丁忧”期满后,朱凤标因公务繁忙,从此再也没回过故里,萧山朱家坛朱氏一脉便在北京发展。但朱凤标留在故居上的题额和《朱子家训》则是修身治家的法宝,在京师代代相传,才有名人辈出的朱氏家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文化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文化 悦读
   第08版:新媒+
朱凤标故居门楼题额,蕴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