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沅哲 通讯员 田何兴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随着贺岁档电影《满江红》的热映,岳飞的民族英雄气与家国情怀再次被唤起,豪气干云的《满江红》在旅游景点掀起诵读热潮。你知道吗?驰骋疆场的岳飞留下了诸多足迹,在萧山与岳飞有关的故事中,还藏着这些细节。
村名欢潭:
因岳飞驻马饮水得名
经济、文化鼎盛的南宋,造就了众多领域的繁荣,留存下不少的南宋遗迹。关于岳飞,除了西湖边几处人们所熟知的景点外,萧山与之关联最甚当属进化。
位于进化镇的网红打卡地欢潭,原名徐家村,自南宋田氏迁入后改名欢潭,更名缘由起于岳飞。当年岳飞率军驻扎饮潭水而欢,故名。《欢潭田氏宗谱》中记载:“欢潭者,宋岳武穆公军过饮潭水而欢得名。尽在村口湖堤旁,周不数寻,深不及丈,四时澄澈,不涸不溢,味如醴。”
这个水潭直径3米,深约1米,就在欢潭村村口湖边,一年四季水质澄清,不会干涸。后人为纪念这段故事,将这潭泉水围成七角形,以青石板作栏,石栏上刻有“宋岳武穆行军经此,饮潭水而欢”字样。
南宋初年的一个秋日,金兵大举南侵,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就在大岩山百姓以为金兵即将攻入村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场景让村民悬着的心放下了。只见舍外身披盔甲的官兵,扛着的大旗上斗大一个“岳”字。他们疾行了一日,疲惫不堪,斜晖映照下,村口田畈之下有一汪清泉。将士们饥渴难忍,便一拥而上,有手掬的,有伏地而饮的。那水入口清冽,更有一种沁人心脾的甘甜,好不爽口,一时之间山谷里欢声雷动。
勒马立于塘埂上的是一位英武的将军,身后高擎的大旗上绣有“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将军颔首微笑:“这泉水果真如此好吗?”兵士舀了捧上:“将军不妨一尝。”他接了先是品咂,随即一饮而尽,连连说:“好!好!好!真乃天赐甘泉也!”
为了不扰民,他传令村外扎营,造灶做饭。军帐中余兴未尽,还在谈论欢饮之事。将军问道:“此潭何名?”有知者答曰:“无名。”“我等饮之而欢,不如且称‘欢潭’。”
将军出身贫寒,小时由母撮沙为盘,削木为笔而教习之,饱读经籍史书,有儒将之风。因景而触情,便说道:“方才诸君之情形,可用四字状貌。”“乃‘笑谈渴饮’也。”
自此之后,这村子便改名为“欢潭”,其邻近之村也改称为“岳驻”。
景点岳园:延续南宋忠义千古情
因水而生的古村落众多,但因一潭清泉和历史人物而历久弥新的村落寥寥可数。步入欢潭,古色古香的建筑随处可见,这里保存有萧山最完整的古建筑群,26处墙门,3座古祠,1座家庙,4条古水系,1条长达1公里长的明清老街,还有3个省级文保单位,宛如一幅南宋风情画卷。
欢潭岳园,是进化之行的必去打卡点。武穆祠中,有一尊近三米高的岳飞站像,他身着战袍,左手持书卷,右手扶剑,一副英俊勇武、文武双全的形象。在像身背后,是一面石雕墙,雕刻有岳飞的书法真迹。欢潭亭中,轻纱染墨,微风一起,顿显古韵飘逸。
走出武穆祠,正对的是一片水域,名为“岳园湖”,一座岳桥将湖面分成了东西两片。岳桥是通往欢潭古村落的主要通道。行走其上,可一览岳园江南古典园林的风雅,特别是在夜晚亮灯时,岳桥两侧水面上浮起的《满江红》诗句,瞬间让人沉浸在岳飞精忠报国的“忠义”气氛中。
去年,“五义之乡·宋韵欢潭”首届岳飞忠义文化节在欢潭举行。岳飞的这种“忠义”精神之所以在此地一脉相承,还避不开另一位重要人物田晟。
欢潭田氏宗族的始祖田晟,出身于官宦之家,其曾祖父是宋太宗时期以直言刚正闻名的左拾遗田锡。《欢潭田氏宗谱》中反复写道:“建炎中,祖晟宋高宗时守蜀有功,累官至大司徒,封鲁国公,其子秩为司空,扈跸南渡,遂家于山阴之欢潭”。
田晟是南宋卓越的抗金将领之一,这在《宋史》《宋会要辑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典籍中均有记载,他与岳飞抗金有着一定的关联。建炎年间,金军南侵,宋朝被迫南迁,在临安建立南宋王朝。在国家危难之际,南宋迅速聚集起了以岳飞、韩世忠、张俊、吴玠等为主帅的多支抗金力量。田晟当年追随西路军吴玠,在川陕战场勠力抗金。
在人们的无限崇敬之下,岳飞文化已然成为欢潭的精神图腾,并进一步以“义仓、义学、义诊、义渡、义葬”的“五义”精神,融入宋韵文化,推动古村落的发展。
地名记忆:追寻岳家军足迹
在欢潭武穆祠,记者看到一幅《岳飞行军访友路线图》。从临安城到诸暨,岳飞及其岳家军的足迹翻山越岭,布满行军的艰辛,那些地名是岳家军的专属记忆。
与欢潭相距两公里的岳驻自然村,相传为岳飞驻军之地。与岳驻村一山之隔的诸暨,还有一个以岳飞手下一员大将牛皋命名的村庄——牛皋村,连接两个村子的一道山岭又叫牛皋岭,诸暨人也敬称岳驻岭。
地图上擂鼓湾这一站,是进化镇山头埠村,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有一次岳飞追赶金元术,追到山头埠村附近,两军对垒。岳飞带兵占领了山头。第二天天蒙蒙亮时,老百姓到山腰擂鼓助战,岳家军在鼓声中四面出击。金兵听到战鼓声声,杀声震天,急忙翻山往欢潭逃去,岳飞带着兵马乘胜追击。为了纪念这一仗,老百姓就把这个山湾叫作擂鼓湾。
岳驻村原有一处岳飞点将台遗址,后随时间流逝而湮灭。不过,进化镇后又在欢潭村兴建一处新的点将台,作为传承岳飞精神,弘扬岳飞文化的研学户外营地。点将台周边是一片开阔的草地,两侧大石筑成的擂鼓台依次铺排,瞭望亭在入口处夹道相迎。欢潭对岳飞的纪念紧扣本底文化的根脉,这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
在蜀山街道,还有因岳飞曾经安营扎寨而得名的岳大桥、岳小桥、武穆亭(岳大桥凉亭)、岳村墩。这些根据传说与口碑命名的桥、亭、墩……史料并没有记载,在乡间倒一直流传。传说有个将军叫刘猛,派驻在萧山南门外岳村墩,因治蝗虫有功保住了百姓的稻禾。村民在村口的大石桥边造了“刘猛将军庙”,内供其塑像。《萧山地名杂记》中记载,“传说刘猛是岳飞的部下,就把这大石桥称为岳大桥。其实,刘猛并非岳飞部下,据方志记载,刘猛将军庙‘祀元刘承忠’。但这反映了老百姓对岳家军的爱戴,借用地名故事来赞颂岳家军的爱国爱民精神。”
进化镇云飞村山头埠村,是近代民族英雄葛云飞的诞生之地。他的父亲为武举出身。受家庭熏陶,葛云飞7岁入私塾,兼习武,16岁能挽强弓射箭。葛云飞曾悉心研究历代名将修身、治军、作战的经验,从两汉至明代末年的历代名将中精选11位名将事迹,撰成《名将录》。由于他非常敬慕岳飞,推崇岳飞“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的名言,他最终弃儒为将,中了武进士,治军报国、拔刀杀敌。他写下的《宝刀歌》:“快逾风,亮夺雪……有时上马杀贼贼胆裂,灭此朝食气烈烈,磋吁乎,男儿自处一片心肠热。”与岳飞的《满江红》仿佛是跨越时空的呼应。
临浦镇与岳飞也有一定的渊源。王子高是萧山苎萝王氏等诸支王氏先祖王旦的曾孙,“靖康之变”后投笔从戎,“造斥金虏,拒叛臣,崎岖万状”,王子高与岳飞相交友善,曾亲写书信让仲子省郎吾捧持前往临安岳飞私第拜谒。岳飞为殿帅王子高护驾大功而感动,且感怀王氏后裔贤才兼备,欣然撰下《萧山王氏宗谱跋》 (载今滨江区西兴《萧山庙后王氏宗谱》)。他称赞王氏家族“文章甲第,炳炳烨烨,氏族之盛询乎,蔑以加矣”。“是可为王氏世宝矣”。可见,岳飞不仅作战神勇,文章也是气势超群。
乃文乃武、忠孝双全。岳飞,如同一面鲜艳的爱国主义旗帜,在众人心里扎根,他是智勇双全、行仁孝义的典范。从岳母刺字的少儿故事,到电影《满江红》的大火,岳飞这个大IP的形象在时光的长河中被萃取得更加立体鲜活,相信除了制作者的创造力,更在于岳飞文化的渗透力,一如电影海报上亦血亦墨的几个大字。
而进化,正将它渗透在未来乡村建设的美丽风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