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4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大数据“说话” 精准监督算出“明白账”

  ■首席记者 蒋超 通讯员 丁荣 傅明亚

  让数据自己“说话”,正由愿景变为现实。

  近年来,我区积极发挥“数”与“智”强化日常监督的作用,探索建立智慧监督平台,推动公权力监督从“瞪大眼睛看”到“数据碰撞算”,从根本上实现监督的全方位、系统性重塑,也让广大群众看到了一本本“明白账”。

  如今,数字赋能下的监督优势,已经逐渐转化为看得见的治理效能——我区参与的“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荣获2022年度浙江省改革突破奖金奖,区纪委获评全省纪检监察系统最佳建模单位。

  公权力监督装上“放大镜”

  “某派出所辅警多次查询一名社会人员个人信息,可能存在违规行为。”

  “同一单位有34个同一时段开工的工程,均由同一家公司中标,且中标价均为49999元,疑似存在公职人员利益输送问题。”

  “该国有房产存在欠缴房屋租金650万元和拍卖保证金200万元被提前退回的问题,疑似存在公职人员利益输送。”

  以上预警信息分别来自区纪委监委新开发的“清风警”“清风建”和“清风居”清风系列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场景。每当出现预警,工作人员就会迅速跟进调查。经核查,其中两条预警信息被查实,相关工作人员分别被立案调查和谈话提醒。

  2022年,我区充分激活数字化改革的放大倍增作用,高质量打造“清风系列”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场景,稳步推进国企房产领域、公安领域、限额以下工程领域、公职人员防逃领域等监督场景建设。过去,囿于监督办法不多、人为因素干扰等,基层监督存在不会监督、不善监督的问题。有了大数据的支撑,问题迎刃而解。

  以上述工程建设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为例,由于“清风建”系统预警,工作人员对项目跟踪督办,发现了日常监管中的不规范问题,及时进行查处,起到了很好的警醒作用。

  而“清风居”系统,则将原有房屋线下管理模式转变为线上全流程管理模式,可精细掌握已纳管的6755处国企房产出租详情,实现行权全留痕、可追溯,有效避免“人情租”“廉价租”等利益输送现象。

  “全员建模”打造数据“富矿”

  随着数字化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各领域各条线的公权力逐步实现全流程线上运行,行权模式的变革、海量数据的产生,为开展公权力大数据监督提供了数据“富矿”。

  平日里,为权力运行做体检的监督“扫描仪”,是防止“小毛病”变成“大问题”的关键一招。而能否从大数据监督中挖掘出有价值的预警信息,则在于高阶模型的构建。

  “清风警”系统就是基于现实需要而设计开发的。区纪委监委驻区公安分局纪检监察组联合区公安分局先行先试,在信息查询平台中嵌入违规查询分析的预警模块,一旦出现违规查询信息的可疑行为,系统便按照模型自动比对,实时引发预警,为警员的信息查询装上“数据天眼”。

  此后,区纪委监委在系统内开展了“全员建模”,不断提升纪检监察干部数字思维和办案能力,通过案件思维构建监督模型,并对模型发现的预警信息数量、查实率、转立案率等多个纬度进行综合评价,通过问题“发现—流转—处置—治理”的闭环管理,提高监督治理的科学化、精准化和协同化水平。

  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开展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工作以来,我区共构建监督模型45个,产生红色预警信息446条,红色预警查实率达72.2%,处理处分69人。通过找准日常监督中的“扣分点”,加强工作的“薄弱项”,推动职能部门完善或出台制度13项,开展专项治理11次,发出纪检监察建议书18份,在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的同时,也为做实做细日常监督提供了“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财经
   第08版:小记者
用大数据“说话” 精准监督算出“明白账”
区政协党组召开扩大会议
全区镇街党(工)委副书记例会暨区信访联席会议召开
市级共富村共富带共富联合体 我区上榜16个
区政协召开政情通报会
农机检修
谈体会谋发展 新塘开展作表率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