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网记者 顾晨艳
“我在萧山等您!”这个对着镜头比耶的人是林波。一丝不苟中带着些许活泼,他是萧山区体育中心场馆群的设施运维主任。
杭州亚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负责场馆设施运维的他在忙些什么?
答案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林波每天忙着种草呢。
亚运期间,区体育中心场馆群将承办足球和举重两大赛事。林波每天忙碌的,便是养护足球场草坪。
种草这件“小事”,看似简单却有着很多门道。从林波们倾注心血的一件件“小事”中,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他们做好亚运保障的决心,得以窥见他们对家门口体育盛事的满心期待……
300多天养草的日子
身穿一套运动服,黝黑的脸上带着笑意,脚下走路三步并两步,记者在足球场上找到林波时,他和草坪养护工人在一块。随后,“60后”的林波向记者“炫耀”起这块心爱的绿草地——
放眼望去,绿油油的大草坪让人心旷神怡,脚踩上去柔软舒适,闻着阳光中青草淡淡的味道,闭上眼似乎穿越到了广袤的大草原。在这里奔跑、踢球,无不是一种享受。
足球场草坪讲究“三分种、七分养”,区体育中心体育场用的是天然草坪,与人工草坪比起来,养护难度更甚。
“我们要定期浇水、施肥、修剪,要防治病虫鼠害,而且草坪受气温、天气、土壤的影响很大,养死容易养好难。”林波掰着手指头向我们讲述养护细节:草的高度要维持在2—3厘米;按照草坪的明暗要求定期修剪;每天还要除杂草……
进入春季,草的生长速度也像开了倍速。
“你看,这就是杂草。”林波指着一棵长相与众不同的草说,足球草坪不能任由其他品种的草生长,每天都会有专人花一上午时间拔杂草。
在他的办公桌上,从2022年上半年开始到现在,每月一本养护记录,每周一份的每日草坪养护记录和照片,300多天,从未间断。
“种草比种菜还难!”林波倾注了大量心血。可喜的是,在4月初的一场常态化检验中,区体育中心足球场草坪从平整度、球反弹率、球滚动距离等多项指标来看,远远超出了亚运会足球比赛的场地要求,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1000多个日夜的奋战
将林波30年的职业生涯坐标轴拉回,300多天的养草日记骤然变得渺小起来。
1992年加入区体育中心,参与承办第十一届亚洲摔跤锦标赛、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等重大体育赛事;2018年成为亚运场馆筹备人员,着手场馆改造方案;2019年起负责区体育中心改造提升项目工程,承担起萧山老地标焕新升级的重任……
在区体育中心改造提升的施工阶段,林波面临着重重困难。“东有地铁,西连江水,南造路,北拆迁。”他告诉记者,在城区改造一座老体育馆,像是“螺蛳壳里做道场”,难以大展拳脚,很多工作不得不为社会生产生活让路。比如,开挖体育场地下停车场,要避开地铁保护范围;打桩时也要避开暗河,需要格外小心,这就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和工作量。
让他记忆犹新的,还是体育场设计改造过程。这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砖混结构的老建筑,要改造成符合亚运办赛要求的现代化体育场馆,着实出了不少难题。“人家新场馆是白天鹅,我们只能算得上小麻雀。”林波说,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也要俱全。技术人员、设计人员几乎是“5+2”“白+黑”模式,在短短2个多月的时间里,经过5次反复论证方案,最终妥善解决了技术难题。
如今,改造后的区体育中心场馆群,尝试用数字能力为亚运保驾护航。不仅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入侵报警及紧急求助系统、综合应急响应及指挥调度系统等确保安全,还引进多媒体信息引导及发布系统终端设备、竞演设备集成控制系统等先进设备,打造成一个数智、安全、节能和高效的亚运场馆 。
一次心血来潮的参观和一个心愿
谈及对亚运的畅想,林波笑着说,其实早在10年前,他就与亚运场馆有一段不小的缘分。
2013年8月18日,是林波的女儿大学报到的日子。林波和女儿来到了大学所在地广州,而这座城市,恰好在2010年举办过第16届亚洲运动会。
在随后的三四天时间里,林波心血来潮逛了逛广州亚运会的体育场馆。林波回忆说,当时,灰红配色的广州亚运馆,呈现出飘逸彩带般优雅而热情的气质,全弧形的馆顶也令人惊叹。
在一场体育赛事面前,观众关注的是比赛过程,而在体育人林波眼中,吸引他的是场馆、先进的赛内外设备。
“我想,杭州作为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迟早有一天能举办国际型赛事。”林波在10年前便有着这样的心愿。
如愿成为亚运场馆筹备人员后,辛苦的同时他也乐在其中。
1968年出生的林波不愿意被称呼为“老体育人”。“作为体育人我还不老,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林波坦言,体育是他一直热爱的事业,未来,希望能引进更多先进的场馆设备,学习更多的运营理念,为精彩的体育赛事做好坚强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