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开宇
它是旷野山风中的广寒一点香,是浅碧轻红中的一抹淡黄疏影。它在中秋明月的秋思中俏立中庭,也在半城山水半城湖的惠州伴江云漠漠海雨翛翛。它散落在灿若星辰的诗句里,也在千年的轮回和枯荣里,随八月秋风,透过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入我心来。
夜深读诗,窗外凉风送爽,桂香袭人。卷页之间,扑面遇上苏轼的这首《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
“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闻道黄柑常抵鹊,不容朱橘更论钱。恰从神武来弘景,便向罗浮觅稚川。”
江上薄雾霏霏,打湿桂花的,不知是无声冷露,还是风流花雨。八月的金风玉露中,桂香馥郁,人间天上一时闻。桂花树下,面对如潮般自发涌来迎接他的当地百姓,诗人自称“香案吏”,顿起此心安处是吾乡之感。惠州风物自年年,黄柑朱橘,俱是红尘清欢。更愿能如弘景稚川,迎长风踏遍山河大地。
这是作者被贬惠州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历代咏桂花诗词中的翘楚之作。惠州位于广东的东北部,古时是人烟稀少,猛兽出没的荒凉之地。诗名中的顾秀才是北宋时清远县的乡贡,史载他善诗词,好游山水,曾隐居罗浮山十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听闻大文豪苏轼前来,遂力荐惠州风物之美。所幸,苏轼也没有让惠州百姓失望。他在当地兴修水利,发展教育,将自己融入这座城市。有那么一类人,尘世的磨砺只为让他们才华愈显,旷如山海。无论是前期得志时的豪放磅礴,还是贬谪生涯中的淡泊旷达,苏轼的那份从容都如同桂子的清雅,即便纷落如雨,掉入尘埃,依旧历久弥香。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惠州两年多时间里,苏轼写下了580多首(篇)诗词、散文和序跋等。此诗中的“罗浮”,便是他笔下《惠州一绝》中所述四季如春,卢橘杨梅次第新的罗浮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是从此成了惠州的名片。后人誉其“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岭南的迷蒙瘴雾,消散在荔枝的清甜和万户酒香中,也消散在漠漠江云,一番洗清秋里。
他从蜀地眉山走来,一生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留下无数文学史上的名作,留下惠及当地百姓的无数功绩,也留下宠辱不惊、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和逆境中的民本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