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汪少一
开栏语:
宋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华美乐章,是宋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的两座南宋官窑驰名中外,是中国陶瓷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地。萧山八千年的制陶史、制瓷史,对宋瓷、对南宋官窑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汪少一,致力于杭州城市建设工地所出瓷片的收藏与研究,坚持18年,对宋瓷有着独到的认知。今起,本版特开设“老汪说宋瓷”栏目,听听他对宋瓷的体会与感受。
问世间陶为何物?直叫人世世代代去追寻。
浙江八千年的文明史,制陶、用陶、欣赏陶,一直是浙江文明史的一部分,而且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萧山跨湖桥文化,是独木舟文化,也是用火把泥烧成器的陶文化。徜徉在萧山跨湖桥博物馆或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展陈的跨湖桥古陶器面前,我们常常被它庞大的器身、丰硕的肩部震撼不已,尤其是它挺拔的领口,让我们在五千多年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从进化茅湾里印纹陶器物上仍然能够看到它传承的影子。
当历史走到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上面稚拙地划着一头猪的黑色椭圆形陶器,常常见于历史或艺术类的教科书上,这件器物或许从此界定了人与猪的关系。
距今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是玉文化,也是陶文化。良渚和临平河道里所出的良渚残器或陶片,那上面黑如金鸡鞋油的一层薄薄的陶衣,是怎样烧成的,至今仍是谜一样的存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距杭州不远的德清县火烧山、亭子桥原始瓷窑址的每一次考古发掘,都有让人震惊的发现。这个时候尚处于原始瓷阶段的器物,其造型跟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让人一看就是一脉相承。
当汉代登场时,余杭义桥村考古发掘的古陶瓷器物,让人们看到,这个时候的陶器与以前大不一样了,上面开始上釉了,再称它是陶器吧,就有点勉强了。说它是别的吧,又没有合适的称呼。
正当人们为难的时候,东汉到了晚期,上虞的青瓷出现了。从此,中国从持续了六千年的陶器时代进入到延续至今约两千年的瓷器时代。
瓷器与陶器的差别,简单地看,瓷器有釉,陶器无釉。朝深处说,其质地也有不同,瓷器的质地坚实一些,烧成的温度要高一点;陶器质地松散一些,烧成温度也低一点。
那只标志着中国陶瓷史从陶器时代迈入瓷器时代的青瓷罐,这次也从浙江省博物馆原西湖文化广场馆区,搬到了之江馆区。
当越窑翻开瓷器时代的序章时,萧山一直没有闲着。萧山也从轰轰烈烈“周朝天子八百年,个个山头生窑烟”的印纹陶时代,丝滑般地过渡到瓷器时代,并成为青瓷的发源地之一。
青瓷一出世,就惊艳了世人的目光。从东汉创烧,一路高歌,直到南宋一直延续着高光表现。其间,越窑上林湖周边的秘色瓷,曾成为陶瓷史上的一段谜案。直到陕西法门寺地宫的账物碑被解读,才平息了秘色瓷产地之争,秘色瓷成了中国从西到东众多窑口想争也争不走的东西。
其间,越窑的辉煌也影响和带动了龙泉窑、婺州窑的发展,形成了阶段性的齐头并进的局面。
难怪,在中国陶瓷界有约定俗成的“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