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G20杭州峰会,国宴菜单上的精致杭帮菜,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时隔七年,又一场国际盛会在杭州召开,作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官方接待饭店,宝盛宾馆的后厨也经历了极具挑战的“实战”。
担任宝盛宾馆厨师长的顾奇军,早在G20峰会期间就有了国外媒体团的接待经历,对高标准和国际性接待有了丰富经验。但此次亚运会的用餐接待时间涵盖了早餐、中餐、晚餐及夜宵,对顾奇军和同事们来说仍是不小的挑战。
比如,自助早餐一般6:30-7:30开始供应,厨房提前两小时就要开始准备。结束早餐的收尾工作,中餐档又要无缝衔接,晚餐、夜宵亦然。这意味着,每天的工作节奏变得异常紧凑,休息时间也大大缩水。
作为在宝盛宾馆扎根近20年的“老炮儿”,顾奇军的“坐镇”,给团队成员吃下了“定心丸”。这份底气不仅来自于工作资历,更是他对烹饪数十年如一日的感情早已内化于心。
“亚运菜单”背后的“小心思”
亚运赛事期间,宝盛宾馆的“亚运菜单”总共有几十道菜,每周变着花样轮换供应。
“亚运供应菜单里,我们主要考虑的是荤素营养搭配,以及下榻宾客们的偏好和口味。”顾奇军说,因为是自助餐形式,除了热菜之外,他们在菜单中还添加了一些偏西式的沙拉、烤肉和点心,以此增加餐点品种的丰富度。此外还有一些特色档口,比如馄饨、麻辣烫、北京烤鸭、杂酱面、广东点心、刺生台等区域特色美食,供各地远道而来的客人品尝。
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宝盛宾馆的厨房还进行了改造,在厨房全方位安装了摄像头,并对清真厨房做了部分设备的整改。考虑到部分外宾的宗教信仰,他们设立了专门的清真厨房。清真厨房单独封闭式设立,垃圾也单独处理,包括里面使用的所有锅碗瓢盆和厨具器皿都是全新采购的。
对顾奇军来说,厨师不仅要钻研食物,更要“看人下菜”。G20峰会期间,顾奇军和同事们就提前对下榻的宾客做好“背景调查”——了解客人来自什么国家、有哪些饮食习惯、是否有宗教信仰等,从而合理安排菜单。也正因此,不仅收获了“G20先进管理”等殊荣,更让顾奇军对亚运会的接待工作充满信心。
20年“长跑”之路,坚守家乡至味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顾奇军就是最好的例子。从2004年毕业实习至今,他一直都在宝盛宾馆默默耕耘。顾奇军坦言,因为从小比较喜欢美食,所以选择了烹饪行业。而成为一名厨师以后,他已经历了近20年的“长跑”,这是他骨子里对热爱的坚守。
如今,他是国家特一级技师,是萧山区总工会认定的“职业技术带头人”,但在宝盛宾馆后厨,头戴厨师帽、手拿菜勺的顾奇军仍然还是一副踏实诚恳的模样。在杭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酒店的宝盛宾馆,很多非遗特色菜都出自顾奇军之手,与此同时他在清蒸扁鱼、莴笋炒木耳、萧山萝卜干烧肉等家常菜上也从不懈怠。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萧山人,每次谈起家乡美食,总能打开顾奇军的话匣子。尤其是本地家喻户晓的萝卜干,在顾奇军看来,虽然形似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要先自己腌,腌好之后蒸上一两个小时,然后再炒,把油炒到透。萧山本地老做法是蒸,我们创新研发,并且加了‘炒’这个环节,在烹制上实际要花很长时间。”
这次的“亚运菜单”,顾奇军就加入了萝卜干这样食材,许多菜肴的开发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设计。顾奇军的诀窍是,萝卜干本身自带咸甜口味,开发不同的菜肴都需要给萝卜干作甜度和咸度上的细腻调整。“比如做萝卜干卷,可能会稍微带一点点甜,前期把萝卜干在水里稍微冲一下再去炒,让它的口感达到最佳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宝盛宾馆还有着众多萧山非遗美食,如风味蒸钱塘鱼、沙地大东坡、干菜木桶肉等,这些都是顾奇军的拿手菜。此次他也在菜单里融合了许多家乡非遗菜品的元素,让宾客们通过品尝本地特色美食,记住萧山的味道,感受萧山的文化。
顾奇军说,每天颠勺是个力气活,所以他还保持了早起晨跑的好习惯。或许在他心里,更希望的是有一天,家乡的美食风味可以跑出杭州,跑向世界,让更多人爱上独属于他的家乡味道。
■文字整理 首席记者 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