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娟
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国,到明思宗朱由检1644年亡国,国祚一共是276年,期间出现了无数政治人物、风流才子,着实为大明王朝增色添彩不少。
其中有一位长寿的名臣,生于1374年,卒于1472年,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九朝,而且为人刚直不阿,在位时政绩斐然,学生弟子满天下。
他就是明初一代名臣魏骥。
魏骥,字仲房,号南斋,浙江萧山人。
魏骥故居在原城厢镇桥下达魏家弄,出仕后,迁居万寿桥下街。永乐三年(1405),魏骥中举,任松江训导,参加编修《永乐大典》;后历任太常博士、南京太常寺少卿、吏部左侍郎等多种职务,官至南京吏部尚书。魏骥任官期间,勤政爱民,政绩卓著,多次请求还乡均未得到皇帝的允许,直至景泰元年(1450),才以77岁高龄致仕还乡。
魏骥告老还乡后,在家居住20余年,平易近人,布衣粗食。为解乡民水患之苦,多次向当局提出修水利,还亲自主持修筑麻溪、西江、白露、湘湖、瓜沥、股堰、单家、曹家等处塘堰及徐家、螺山、长山等闸。为禁止富豪争相围湘湖为私田,魏骥呼吁官府,发动乡民,清查私田,疏浚湖身,修筑涵闸,使湖中蓄水增多,仍保湘湖周围农田防旱防涝之利。成化七年(1471),宪宗闻魏骥筑堤浚湖,有功乡里,特遣使问,赐羊酒,并命地方官每月供米三石,遗憾的是,使者未到,魏骥因年岁已高而逝,享年98岁。
为表彰魏骥的功德,明宪宗赐其谥号“文靖”,还诏赐入德惠祠,与杨时一同祭祀。乡民为纪念他的功德,在湘湖跨湖桥东南岸的湖山村徐家山坞修筑有雕像护卫的墓葬。
魏骥墓及墓道石刻现位于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元森泊度假酒店内,建于明成化年间,墓和墓道是朝廷拨款按明朝二品官员的墓葬规制标准修建的,系土石坟茔。
墓坐东朝西,墓包呈半椭圆形,1998年、2001年墓曾先后遭盗挖,墓包部分被破坏。墓包前置一祭坛深4米。墓碑及祭台已毁。墓道口原有四柱三门、石狮护卫的石牌坊,1966年被毁。墓道保存较好,墓道自西向东两旁立有石马一对、石跪羊一对、石蹲虎一对、手握朝笏的翁仲两尊,风格朴实,雕刻精美。魏骥墓及墓道石刻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及艺术价值。1999年,魏骥墓被列为萧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4月重新公布列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魏骥墓的现状与西湖边的名人墓截然不同。
魏骥墓的墓道两边被茂密的树木覆盖,尽管是白天,墓道上行走也光线阴暗,蚊虫、蜘蛛网等时不时干扰行人的脚步,如果在阴暗的天色来访,会显得格外的阴森诡异。
墓道的尽头是被植物树林覆盖的小山坡样。沿着墓道两侧直至山脚下的墓室,可以看见排水沟依然存留。墓道出口处北侧五六米处紧挨着酒店的会议中心,出口处对面约三十米处是酒店的大堂。
目前,魏骥墓不仅遭受风雨侵蚀、自然腐蚀,还面临着盗墓、建设用地侵占等问题,更谈不上观赏性和旅游价值了。
与魏骥墓最有对比性的是西湖边的于谦墓。魏骥和于谦出生于同一时代,官职和贡献都各有千秋,两人在朝为官时还有许多交集,也都是爱国爱民的清官。
而今,于谦墓坐落于三台山下,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坐西朝东,面对西湖。墓为石结构,呈马蹄形。1966年于谦墓被毁,1982年重建后将原七座坟茔改为一座,墓高2米,青砖环砌,重刻墓碑,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墓前设祭桌、香炉。1998年,为纪念于谦诞生600周年,在墓道两侧配置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石犬各一对,墓道前建石牌坊一座。墓道两侧分置周围以自然林为屏障,夹道翠柏林立,气势雄伟,保存良好。
于谦墓边上还建有于谦祠,是杭州市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过几年的规划与建设,现已形成了包括于谦祠、于谦墓、墓道、牌坊等文物建筑与自然山林、绿地相结合的于谦祠景区,面积扩大到了31000平方米。景区还修建了于谦雕塑广场、忠泉池、于谦诗碑廊,把配殿恢复为祈梦殿,随着西湖西进工程的进展,于谦祠景区成为了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2006年,于谦墓作为明至清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从于谦墓的重建、保护与开发,我们似乎更能感受到魏骥墓的“清冷”。
其实,湘湖边除了有魏骥墓,还有湖山广场名人雕塑群中的魏骥雕塑,湖山广场西侧纪念魏骥的尚书桥,位于湘湖湖东湘堤上的“忆杨思魏”亭等。这几处魏骥所留下的胜迹较为分散,有待形成完整的魏骥墓风景区。
名人墓地总是能吸引大批的群众前去纪念和凭吊,使人伤感于昔日的兴衰往事,还能使人们从中吸取教益,陶冶性情,抒发情怀。譬如托尔斯泰的墓,每年有六百万人去参观。走近名人墓地,寻找尘封的历史遗存,品味墓碑下历史人物的真实故事,这就是墓地的历史文化意义。
魏骥是萧山特有的文化名片,是湘湖景区不可多得的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在国家着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希望,能借魏骥墓的保护与开发,让更多的人了解湘湖的文化内涵,在“西湘记”新序幕揭开之后,全面提升湘湖的品质和能级,全力推动湘湖像西湖那样成为世界名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