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居民幸福触手可及

萧山未来社区建成验收量全省第一

市北未来社区喜柿天地
利一未来社区红立方·利学萌芽基地
湘湖未来社区小伢儿农场
新宜未来社区共享奶奶
盈丰街道实体化物管体系
汇宇社区旧改样板楼
广德小区加装电梯
盈兴公寓加装电梯

  “未来社区”这个词,一直热度不减。

  今年以来,我区一体化推进未来社区创建、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等民生工作,推动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交通、低碳、建筑、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和萧山个性特色化场景等社区公共服务集成落地,让社区居民人人“幸福触手可及”。

  未来社区创建不仅“点上开花”,更“面上成景”。截至目前,今年新增20个未来社区创建项目,累计41个,未来社区创建覆盖面达现有城镇社区20%;18个未来社区顺利完成省级验收,数量全省第一;7个未来社区被列入“首批浙江省现代社区名单”,湘湖社区列入国家首批106个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名单。

  同时,我区今年正在推动14个老旧社区片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实现从基础设施改造到未来社区集成创建的迭代。俊良社区崇化三区块、南门江社区南江公寓(南门江住宅区),获评市级旧改“典型案例”;振宁社区获评旧改“最佳案例”,在全市推广。今年共完成加装电梯109台,广德小区加梯项目和振宁社区宁都花园加梯项目荣获杭州市最美加梯项目。

  ■记者  靳林杰  通讯员  黄颖  尚倩倩

  空间破局

  实现公共服务补短提质

  早上8点多,家住崇化住宅区124幢的杨阿姨带着2岁多的小孙女下了楼,直奔边上的儿童公园。公园面积不算大,但地面铺上了柔软的塑胶,还设置了五彩的儿童爬坡和可爱的儿童木马。“今天天气不错,太阳晒着身上暖烘烘的,一般开太阳的日子我们都会来这里玩。”看着小孙女一个人玩得不亦乐乎,杨阿姨也在一旁坐了下来歇歇脚。

  不一会儿,又有几位老人带着小朋友过来玩。小朋友们嬉戏打闹,老人们就在边上聊天晒太阳,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据了解,这里曾是一片空地,经过老旧小区改造,漂亮的儿童公园建起来了,小区环境也变漂亮了。“下了楼就是公园,孩子们多了一个玩耍的地方,我们带娃也轻松多了。”一位带娃的老人说,“前面还有一个休闲公园,吃了晚饭可以去走走路,锻炼锻炼身体,也挺好的。”

  据了解,今年崇化社区共有三个“口袋公园”通过验收,分别位于崇化住宅区123幢、156幢及138幢附近。改造前,这里都是闲置的空地,可以说是小区里的“边角料”,由于缺乏路灯、长椅等基本配套及健身、游乐设施,很难成为居民休闲的场所。而如今,随着改造完成,成了口口相传的大喜事,越来越多的居民喜欢来家门口的公园逛逛。

  盘活宅间资源,焕新邻里空间。如今在萧山,越来越多的老旧社区“焕新颜”,“边角废料”变“金角银边”,“零散闲置”成“温馨港湾”,通过“加、拆、给”三种模式,将原来不起眼的社区空间变成居民愿意去的好地方。

  聚焦“一老一小”服务场景,萧山也有多种创新。在盈丰街道利一社区,2600平方米的架空层统筹改造为集儿童游乐场、党群驿站、科普基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休闲“邻聚”空间,此举收获了居民们的好评。而在宁围街道振宁社区,老旧小区改造由传统的“单独改”转变为“连片改、综合改、整体改”,并以邻里、健康、服务为重点场景进行复合设计,获评旧改“最佳案例”。

  如今,邻里空间大“变身”,我区从功能完善、空间挖潜、文化挖掘和服务提升等方面着手,靶向推动社区公共服务补短板行动,全面构建城镇社区5分钟、15分钟公共服务圈。结合未来社区公共服务场景建设,今年新增卫生服务站7个、日间照料中心15处、托育园8处、婴幼儿成长驿站8处,进一步增添“全龄友好”底色。

  老旧小区变身未来社区,如今这样的转身在我区随处可见。“我们要让周边社区和居民能享受到未来社区建设的红利。”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社区的“未来”,不仅代表着外观的重塑,更意味着全新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要让居民生活得更好。”一张“民生幸福网”正在缓缓铺开。

  创新模式   实现社区治理新局面

  联动未来社区建设和现代社区“强社惠民”集成改革,我区探索多元化未来社区运营模式,已有20个试点社区成为“探路者”。

  “探路”工作亮点纷呈,在宁围街道市北未来社区可见一斑。市北未来社区是“青创活力”的典型,12000余人的人口中,中青年人占比达70%,“年轻化”是最大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社区以“活力市北、创享未来”为定位,采用创新“EPC+O”模式,即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建设模式,打造“1个喜柿天地、4个喜柿汇、2个喜柿多”的三级“喜柿”幸福生活圈。

  在“喜柿天地”综合体内,我们可以看到喜柿餐厅、喜柿书房、小时光托育、喜柿运动等场景均有分布,集年轻人所需的商业、创业、文化、健身于一体。除了场景分布契合年轻人的喜好,这里的活动也非常精彩。比如“喜柿汇”里的雅学馆,可以让居民体验扎染、活字印刷术、榫卯、面塑等非遗文化,而“喜柿多”小宝盒,以空间小、嵌入式、可多点分布为特点,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居民提供日常便捷的便民服务。

  像市北未来社区这样的,在我区将越来越多。我区通过出台《萧山区“强社惠民”集成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探索多元化未来社区运营模式,实现未来社区可持续发展。比如所前镇南城社区依托“梅好茶果”中心,通过社区团购运营等方式,实现村社联动,目前已谈定3家意向农产品公司,预热4条研学路线。

  今年,我区还积极推进“一心两会”物管体系建设,全面构建“党建统领、三级联动、多方协同、群众参与、制度保障”的物业管理新格局,从年初以来,全区通过“一心两会”机制召开三方协同会议800多场次,化解物业矛盾纠纷630余起,为保障亚运会和实现“三大提升”打好了扎实基础。

  随着我区全域推广“一心两会”物管体系建设,已经实现物业管理中心、物业联席会、业委会联席会,以及警力、物业、业主“三根线拧成一股绳”,正不断强化完善党建引领的三方协同共治工作。从实践效果来看,“一心两会”既提升了物业管理的专业服务能力,也让社会层面源头守护、风险防范的参与力量得到了有力补充,合力破解社区治理中“最后一公里”的突出难题。

  在基层治理上,城厢街道汇宇社区和百尺溇社区,均实行了“样板楼”模式,让居民在实地感受之后,提出改造意见,实现家园共建。新街街道新宜社区探索五社联动机制,打造新意特色社会工作室,成功创投杭漂父母、共享奶奶等活动,受益人数已超万人。如今,通过引导业委会、物业、居民代表等,在旧改、加梯、物业管理等多方面全过程参与议事协商,我区正在形成内外联动、全面统合的社区治理格局。

  萧山经验   讲述更多社区发展好故事

  如今在萧山,未来社区的故事已经越讲越精彩。

  明年,我区将紧抓亚运“金名片”,持续放大亚运效应,深入实践“旧改+未来”亚运城市有机更新新路径。在老旧小区方面,根据计划,将推动13个老旧社区的片区化改造,涉及6个镇街。其中东阳桥、佳境、江寺等3个社区实行“旧改+未来”模式,实现一次性迭代升级。而未来社区明年迎来更大的动作。2024年我区计划新增20个未来社区创建项目,力争创建覆盖面达到城镇社区的30%;加快现有项目建设,新增建成10个以上未来社区,总量保持全省领先。

  有“量”更要提“质”。以城厢街道百尺溇、潇湘社区等“旧改+未来”建设项目为例,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推动边角零星地块能用则用,释放宅间资源。目前,百尺溇、潇湘社区通过回购自行车库、拆除违建等方式,拆出空间约5000平方米,改造成公共服务用房、停车位及消防等配套设施空间。未来,我区也将完善规划传导机制,落地增量建设标准,将社区5-15分钟生活圈配置要求细化落实到规资部门的土地出让条件中,以“新带老”方式,使得社区缺口配套“应补则补”,推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集成落地。

  在城厢街道湘湖社区,围绕湘湖“红砖”做透社区记忆,收获了一大波“回忆党”的追捧。而在党湾镇卫东桥社区依托建筑这一独具党湾辨识度的社区文化,提炼“一砖一瓦总关情”,渗透社区建设方方面面。北干街道塘湾名苑社区则依托古海塘遗迹,创建“塘哥”IP形象,以文化街为依托,开展海塘邻里文化节等相关活动,让邻里之情更融洽。一个个鲜活的社区案例说明,独特韵味、乡土记忆贯穿于未来社区创建与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会碰撞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荷尔蒙。因地制宜融入更多数智特色、萧山韵味,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文化认同,你看,越来越让人期待的美好生活,正在萧山大地成为现实。

  接下来,我区也将做好“多元筹资”和“社区可持续运营”两篇文章,根据“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引导居民适当出资,同时鼓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改造,此外,结合未来社区创建,加快梳理社区“公益性、惠民性、商业性”三色空间,通过惠民性空间、商业性空间的运营收入,反哺政府在公益性空间、惠民性空间的扶持性补贴和投入,提升社区造血功能。下一步,我区未来社区也将全面对接城市大脑等各类数字化平台,完成基础服务系统建设与特色应用迭代,打造低成本、可复制的数字赋能社区治理模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未来已来”!当幸福来敲门,未来社区不再遥不可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居民幸福触手可及~~~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影像
   第05版:专题
   第06版:萧山记忆
   第07版:天下
   第08版:教育
萧山未来社区建成验收量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