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9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命的芬芳

  文/孙功俊 

  对一位作家而言,最好的文学离不开自己的“精神原乡”。例如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知名作家周瑄璞也不例外,她是在西安成长起来的实力派作家,作品几乎没离开豫中平原的颍河流域,因为她的家乡在河南。从《多湾》《像土地一样寂静:回大周记》,到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芬芳》,始终书写颍河两岸独具特色的生活风情。

  作者历时两年,七易其稿,《芬芳》是一部以乡村女性为主角、以贫困与成长为背景,描绘她们在生活中的沉浮跌宕与命运波折的小说。周瑄璞用女性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女性人物,在艰难岁月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体现了作家对故乡那片土地和笔下人物的热爱。

  小说聚焦一对在贫困中成长的兄妹,以他们的视角展现出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与时代变迁。杨烈芳是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自母亲白氏离世后,年少的杨烈芳支撑着整个家庭。她种地、编筐,还债、供哥哥杨引章读书。在20世纪80年代,贫穷是前杨大多数人的生活主调。但听不到杨烈芳的唉声叹气,看不到她的愁苦无望,自始至终有种蓬勃不屈的力量。“除了过年过节,她没吃过肉,菜也很少吃,更没吃过什么营养品啊零食的,她只吃从土里新长出来的东西,她身体强壮结实,有使不完的力气。”原本是一个抱养的孩子,后来辍学回家,咬牙供哥哥上大学,最后成为让人羡慕的女老板。杨烈芳像她经营的那些玉器一样,经受命运的磨炼和锻造,最终玉汝于成。

  不仅杨烈芳如此,前杨的众多女性也如此。杨烈芳的婶子春棉照顾瘫痪的丈夫,撑起一个贫穷的家,到老还给子女们带孩子;堂姐杨素芬月子里被夫家抛弃,带着女儿小秋住回娘家,在屈辱与贫穷中养大女儿;堂妹杨烈芹上新疆下南方,打工养家,最后两手空空无立足之地。周瑄璞延续一直以来的风格,将一群乡村女性的成长、奋斗和挣扎写得入木三分。从她们的发芽、开花到收获,每个阶段都充满了泥土般的芬芳。作者通过这些女性形象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歧视,表达了对女性的尊重和赞美。她们爱而不得,失而不舍,坚韧活着,如贫瘠土地上的花朵,虽经风吹日晒,却仍吐露芬芳。

  前杨的女性如此,前杨的男性也不逊色。杨引章历经周折实现梦想上了大学,“二混子”杨引运也最终醒悟,到西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杨引庆是最早离开前杨的人之一,他原是一名民办教师,却被顶替回家,怀着一肚子冤屈去北京“告状”,在北京得到了善待。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一种与前杨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用青春和热血便能拥抱的未来,那才是他应该向往的。除了引庆,还有很多人离开前杨,他们不愿意在这片土地上重复生活,将希望投放到前杨外面的世界。他们去新疆、去西安、到深圳,寻找更美好的生活。

  另外,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方言词汇,不仅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也增强了小说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方言里蕴含着鲜活生动的生活气息,使乡村生活更加栩栩如生。这种对乡村生活的深入描绘,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厚感情,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芬芳》出版后,得到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高度评价:“一部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写活了时光,诉尽了乡情,描画出中原厚土的无穷魅力。”纵观全书,《芬芳》是一部讴歌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力作,书写了时代之美;也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的精品佳作,写出了日常之美。《芬芳》不仅是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描绘,也是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周瑄璞的写作让我们看到了乡村女性的坚韧和勇敢,更让我们看到了故乡那片土地上生命的芬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读余华《我的文学白日梦》
~~~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时评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生命的芬芳
把欢乐留给现实
天意怜幽草,读懂李商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