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9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意怜幽草,读懂李商隐

  文/李庆林

  李商隐的诗句常被我们挂在嘴边,譬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等,名篇佳句之多,令人叹服。而这些优美诗句背后,却存在着李商隐的诸多悲欣交集或者坎坷不平。人生遭际极为不顺时,李商隐用诗歌创作来疗慰一颗不甘的心。而恰恰是他的仕途之路总遇泥淖,才有了他不凡的诗歌成就。这是我阅读董乃斌教授的《天意怜幽草》一书后,最大的感受。

  《天意怜幽草》是“大家讲人文”系列丛书之一,是年逾古稀的董乃斌先生的心力之作。老先生善于从新的角度来解释中国传统文学,并长期致力于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研究。书中“小引”开篇,董先生结合李商隐的那首《临发崇让宅紫薇》讲了一件事,也是李商隐一生中最大的事——考中进士的第15年,41岁时,结发妻子王氏病故。此时正值唐宣宗大中五年,即公元851年。

  中年丧妻,留下年幼的一儿一女,又即将远赴东川节度使幕府任职,李商隐只好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洛阳岳丈的崇让宅,准备把孩子寄养在小舅子家中。但此去东川,何时才能回长安?李商隐日夜思都城,时常萦绕于心。董乃斌写道:“仕途上毫无起色,从未做过像样的官。”人到中年,分别做过几位节镇大僚的幕宾,忙忙碌碌,草拟公文或者来往信件之类,相当于文字秘书而已。此时此刻,李商隐复杂的悲欣之情,不难想象。偶然瞥见崇让宅院中紫薇繁花一片,秋雨中的花朵上聚满水珠,像极了诗人的泪水。

  一树秾姿独看来,秋庭暮雨类轻埃。

  不先摇落应为有,已欲别离休更开!

  桃绶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章台。

  天涯地角同荣谢,岂要移根上苑栽?

  这首格律严谨的仄起式七律,采用了“上平十灰”的创作手法,读起来低沉忧郁,对此后的中国诗歌影响深远。

  至于《天意怜幽草》这个书名,则取自《晚晴》中的名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该诗创作于李商隐接受观察使郑亚的邀请去桂林任职之际,马上就能离开长安,远离“牛李之争”。我们从董乃斌撰写的另一本《李商隐传》中知道,他曾被卷入其间,在恩师和岳父的对立关系中进退两难。因而,也不难看出,董乃斌对李商隐的情感是悲悯、怜惜,替他不忿,也哀其生在晚唐,生不逢时。

  全书分为三辑,每个章节可任意独立阅读,跳跃着看。第一辑从“李商隐,诗神的宠儿”/“玉谿生,优良的史镜”(李商隐号玉谿生)开始,概括了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和他的生平。李商隐年幼丧父,敏感又不多言,诗歌的早期充满人民性的批评。诗歌与人生,恰如常言“江山不幸诗家兴”。董乃斌将李商隐的生平归纳为几个时期:十年应举期,长安求仕期和幕府生涯及乡居期。或者,也可分为习作期、愤懑期、成熟期和衰老期。

  第二辑“千姿百媚草木篇”/“寄恨抒愁大自然”,则对李商隐诗歌的意象、用典、修辞等,作了细致梳理分析,紧扣“天意怜幽草”主题。也对李商隐为什么没走杜甫、白居易之路,作出合理解释。董乃斌剖析出,李商隐诗歌大部分不直接记录现实事件,而是诸类事件在他心灵上的折射呈现。包括李商隐善于用“比兴”手法,尤其关于梦境的抒写和他精妙于四六骈文的钻研。这些对中国诗歌的长远影响都是功不可没的。

  因此有了第三辑的“玉谿诗与戴望舒”/“玉谿诗与何其芳”。以戴望舒的那首《雨巷》、何其芳的《秋天》为例,我们充分看到了李商隐诗歌精髓和精神内核的延续。李商隐的诗歌影响之深远,由此可见一斑。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突出了“讲述”二字,实乃人文普及型读物之美文佳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读余华《我的文学白日梦》
~~~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时评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生命的芬芳
把欢乐留给现实
天意怜幽草,读懂李商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