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宵前后,义桥镇再度凭借实力“圈粉”了一大波市民游客。时隔75年后再度登场的传统非遗项目——何家桥马灯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又土又潮”的演出赢得了阵阵掌声,一度成为了霸屏萧山人朋友圈的热门话题。
■文/记者 童潇潇 摄/通讯员 徐国庆
重出江湖:
“老底子”的“新呈现”
在义桥,有一种年味儿叫“马灯”。
2月21日(农历正月十二)早晨,由高头大马、小马灯、鼓锣队、十二生肖令旗队组成的马灯队伍,在昇光村何家桥祠堂、村委大楼、郭村老年活动中心、塘坞操场、簉岭文化礼堂五个点位进行了长达十多公里的游园展示。
鼓乐铿锵,欢腾喜庆,五十余人、长约百米的马灯队伍浩浩荡荡,气势十足,“八门金沙阵”“里外罗阵”“长蛇阵”等阵法轮番上演,尽显灵动神采,令围观村民纷纷鼓掌拍照。
巡游队伍中,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格外引人注目。人小、马小、道具小,小马灯队伍显得十分俏皮可爱。谈及参演感受,手执帅旗的小马灯表演者邵柯铖显得十分兴奋,“何家桥马灯是我们家乡独有的一种民俗文化。亲身体验后,我感到非常新奇和有意义,希望以后家乡每年都能开展马灯盛会,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何家桥最后一次办马灯盛会是在我6岁那年,当时的马灯队伍更加庞大,大概有一百七八十人,场面相当热闹。”83岁的昇光村村民李妙祥回忆道,“在那以前,村里每逢过年都会举办马灯盛会,男女老少都会相约结伴前往观赏,是每年最热闹的事情之一了。”
历史上,何家桥马灯一直是远近闻名的传统文化盛会,相传最早起源于唐朝,与义桥龙灯、河上马灯、楼塔龙灯的春节迎龙灯活动相得益彰,成为了萧山南片春节期间的主要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因其独特的阵法演示和浓郁的地域特色,马灯逐渐也成为了一种老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的表演艺术形式,饱含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何家桥马灯这一民间习俗中断了,这一断就是70多年。去年年末,昇光村利用修编村志之机,多次召集村里的老年人回忆何家桥马灯盛会的具体场景,搜集整理马灯有关来源、形式、技艺等内容。当年的盛况,也让村里决心在今年元宵来临之际焕新重现这一传统习俗,让何家桥马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
说干就干,昇光村立即聘请了河上、戴村等专业马灯制作师傅和舞蹈老师,同时在村内组织选拔了一批志愿者和小朋友,紧锣密鼓地开展道具制作、队形排列、阵法变换等工作。
彼时临近年关,村里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工艺失传等不利因素,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潜心排练、精心打磨演出内容,努力把最好的效果、最美的风采呈现给观众,收获了颇多好评。
“接下来,我们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符合时代特征的创作元素及道具,向更多人展示马灯盛会这一非遗艺术和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请大家期待一下,明年的何家桥马灯一定更精彩。”昇光村相关负责人说。
焕发新生:
“老技艺”的“新动力”
何家桥马灯再度走红的故事,是义桥镇深入推进非遗项目出圈求变的缩影之一。
翻开历史的扉页,地处三江交汇处的义桥钟灵毓秀、人文荟萃,自然与历史碰撞融合出丰富而深厚的文化遗产。截至目前,义桥镇共有9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省级1项、区级8项。
今年年初,位于义桥镇的杭州萧山古籍印务有限公司入选省级非遗工坊。依托省级非遗项目“传统线装书印制技艺”,杭州萧山古籍印务有限公司在遵循师徒相传形式传承古法印制技艺的基础上,屡屡在技术领域实现新突破,让非遗在“诗与远方”中碰撞出了新时代火花。
提到羊肉,萧山人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以烹饪技艺闻名的义桥羊肉了。作为萧山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独家烹饪制成的白切羊肉质地酥嫩、无膻不腻,于肉香中氤氲人间烟火气,吸引着四方食客闻香而来。
与义桥羊肉出圈之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起源于清朝的公泰朝糕。四四方方的小糕点,被印上富有吉祥寓意的简洁图案,因色香味俱佳而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时至今日,公泰朝糕依然是义桥人日常食用、馈赠亲友、上梁庆典时的不二之选。
如果说“舌尖上的非遗”用最诱人的食物气息引出人世间的温情,那么位于义桥镇昇光村的何家桥李氏骨伤科便是因疗效显著、有口皆碑而焕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一代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将医者仁心的优良家风和精研不辍的专业精神发扬光大,让中医骨伤诊疗法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非遗,连接百姓生活,融入人间烟火。事实上,义桥的非遗项目大多数并不是束之高阁的技艺绝活或是躺在橱窗里的艺术展品,它们源于民间,传于市井,承载着这方水土特有的乡土文化印记。
这些“接地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融入义桥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非遗技艺的生活化、大众化,非遗已然用义桥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走进大街小巷,深入田间地头,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和光彩。
蓄势破局:
“古文化”的“新脉动”
从古而来,向新而生。如何让“非遗”走出“深闺”?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经过实践摸索,义桥镇解锁了“非遗+”的多种“打开方式”,让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中绽放芳华,做强共同富裕的精神支撑。
非遗+节庆,打造民俗文化新场景。义桥镇根据辖区内非遗资源及发展实际,将非遗融入到特色节庆活动中,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传统节庆、民俗展演、非遗展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节庆活动,创设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符合时代特征的文旅新场景,并逐渐转化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
例如,历经千年传承发展的三江捕捞技艺,已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据了解,义桥镇已连续举办三届开渔节活动,将传统的打网捕鱼活动创变成传承渔村文化、款待四方宾朋的盛大节日庆典,使其特色更加鲜明、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规模和影响更加浩大。
非遗+街区,构建文旅融合新业态。曾经的义桥老街,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记录着古老商业道路的兴衰。如今的义桥老街,是渔浦文化的展示区,摇身一变成了市民游客们最爱的文旅打卡点,“来义桥老街,逛非遗特色”成为了一种新时尚。
眼下,义桥羊肉、公泰朝糕、洋糖糕等传统美食云集于此,通过以文带旅,文旅融合的活态体验展示,在被欣赏、被品味、被赞美中获得人气和销量的双提升。置身其中,一场沉浸式非遗体验之旅随即开启,对义桥的文化格调和市井烟火骤然便有了更具象的领略与体验。
非遗+产业,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近年来,义桥镇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力度,寻找非遗文化与乡村发展的内在联系,尝试将“非遗”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乡土文化相结合,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资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的发展之路。
从家家户户晾晒勒笋,到形成非遗代表性品牌“南坞勒笋”,勒笋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已然成为义桥非遗技艺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这几年,义桥百姓也在“非遗+”里觅到了发展的良机。他们依靠勤劳和智慧,用“老手艺”创造“新经济”,在坚守和创新中焕新非遗的时代活力,一个个极具特色的非遗文化产业即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被看见,才有喜欢的可能。在平时,非遗进校园、非遗进乡村、非遗进社区等日常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大大增加了义桥非遗项目的可见度和可参与度,让越来越多的人对非遗有了更真切的认识。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坐拥丰富非遗资源的义桥,围绕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探索实践,实现了“破圈”到“出圈”、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华丽转身。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片开放包容而又守正创新的文化沃土,定能实现非遗和文旅的“双向奔赴”,绘就无比美好的“诗与远方”。